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学期大概在用书当做自己的第三空间

我用了几乎一个月来反复几遍看《我在故宫修文物》,很被里面的匠人气所打动。这一个月里有我自己无比焦虑的时刻,有我自己连轴转如陀螺停歇不下来的间段,有的书就当做了我的第三空间,抽离学习和学生工作的焦灼,逃避现实生活的琐碎,给自己一个喘口气假装什么都不用去想的间隙

看什么风格的书,会影响自己写出什么样风格的文字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风格质朴而简约,你难以去要求和想象让终日与文物厮守、沉心一事仿佛超然的修理者去写出华丽或者字字珠玑的词藻,就像需要时间去发现文物的美,也需要时间和品位才能在他们近似大白话的描述当中找到他们自己的真味

这个月我发现我也很难再写出大段的其他风格的文字了,沉浸在那种语境当中无法自拔,觉得大白话是好的质朴也有自己的味道。文字是值得虔诚的,每一个字的推敲都像他们对文物的雕琢,不知下笔之后能否达到预期不如且停停

看书和写文字也会有看山的三个阶段

这个学期给了自己近乎奢侈的看书时间,生活一直在做减法,读书却一直在做加法,公众号的荐书其实只是看书的一部分,看了更多更好的更多层面的书和电影,就像进入了“看山不是山”的那个第二阶段。开始对自己的文字产生质疑和退缩,开始领悟到“大音希声”的微妙,很多感想涌在笔尖却落不下来,有了太多的感想却思忖于“规范”的格式和框架反而对下笔产生了退缩,很多时候我和空白文档面面相觑相看两厌,而零碎的纷乱的想法在脑中横冲直撞找出口

就是这样子矛盾的第二阶段了,希望能够过渡到第三阶段,本月的书荐就用书摘+短评的方式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匠人气

木心先生的那首诗《从前慢》,从前的日子过得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正是我们被惯性和无明推得快速甚至踉跄的脚步,突然让我们意识到认真的慢下来是如此可贵

快和慢、张和驰本来是相对的。没有人告诉过我们,生活到底应该过成什么样,但希望每一个打开这本书的人都能在这里寻找到心底的一点点平静,在被庸碌现实俘虏之前,在被琐碎生活招安之后,还有能力为那个用烂的词“情怀”而稍稍动容

这是一次重新审视工匠世界的机会,在这儿的最大获得是磨性子,不管来的时候是什么人,心高气傲也好,飞扬不羁也好,进故宫的年轻人都会经历一个磨性子的过程。在故宫呆了十年以上的修复师,气质跟新来的人是不同的,很难描述那种不同他们走路的样子,更沉稳自信,那种自信是熟悉了文物修复中的条条框框,接受了界限后获得的一种自由,是千百次重复做一件事情后带来的具体。现代社会中成功者离自己的创造对象通常遥远,所谓成功通常是银行中网络上瞬息万变的数字游戏,手艺人的自信却诚实而具体,有时候屈峰也管这个过程叫修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钟室

青铜器的修复包括两个范畴,一为修一为复。修就是保护性的修理、复原。复是复制。许多珍贵文物不允许离开故宫,所以需要有惟妙惟肖的替代品

王有亮有种笨拙的老实,老实的谦逊,这种风格里有传统文化的气息,隐隐让人想起一个在当下已经过时的词,尊师重道。老一辈师傅的做派变成徒弟们的生活底色,这正是教育的意义

我修过的文物我都喜爱,你必须得喜爱,要不喜爱你就对她不珍惜,干出的活也不会太漂亮。

卓越的工匠,工作时不动如山,沉静似水,世俗的喧嚣如水面的涟漪,在日复一日的专注中平静,他们遵守了匠人无名无我的传统,国宝上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参观者也不会知道修复者是谁,他们看似没有追求实现自我,但这令许多人终生寻找的命题,早已由每一次焊接,每一次上色而暗中实现。文物是历史的浓缩物化,是较个体生命远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一流的匠人终日跋涉此间,自我消融于这广阔之中,不在需借自我炫耀获得存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裱画室

“故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

古书画的修复步骤很多,最核心的四个是:洗,揭,补,全。
命纸有关书画性命之尽,爱花心切,特别薄皆命之时,稍有不慎将揭掉画心,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有时得靠手指轻搓慢捻,碾成极细的小条取下有的话要接一两个月,过程枯燥光有技巧不行,只能拼耐心

他搓了两个半小时,身形不变不疾不徐,旁若无人,仿佛入定,自我消融于这平静的无限重复之中,那种节奏令人着迷,仿佛时间不存在,或者更换了度量方式,不再以分、小时、周、月、年做分割,而获得了新的更辽阔的坐标,以千年起计,在此坐标中,个人变得渺小,但以另一种方式接近永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表室

故宫钟表修复的每一个步骤,都包含了当时人们对钟表机械的想法,工匠的想象力整个加起来,折射出民族工艺的灵活性,打开一座钟就是与历代工匠的对话,你看得出他们的手艺高低,态度是谨慎老师还是敷衍糊弄,就像民歌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大量的历史信息,借着修复工艺,也一代代的保存了下来

一出故宫就是另一个世界收藏家重视的是怀表带来的附加价值,这却不是手艺人所看重的。他们看重的是一种超脱的精神,他像是用清水洗过一样,格外朴素。盛世收藏的喧嚣对照出手艺人的本真

“御猫”,打杏,西山所难得的喧声笑语的时刻,在八点钟到来之后,像被施了魔法的空间,时间、人声都被冻了起来

记忆容不得欺骗,记忆里没有捷径,手工艺是时间的艺术,修复师的世界安静而诚实,双手与心的创造流露出的不只是高超技巧,还有人手的温度,心的高洁。正心诚意才能做出正确工艺,格物致知深入物的本质,当将人的本真与物的本质相遇,物我两忘,日复一日,修缮文物擦亮器具的过程中,他们自己的面貌气质也发生改变,仿佛有什么在他们身体内部也被日复一日的擦亮。他们沉入工匠无名无我的广阔的时空中,面目变得宁静,在此时空中个人变得渺小,但以另一种方式接近永恒

木器室

对文物原件的残缺部分的取舍与复制,是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又一焦点,这是修复中最常见也是最难把握的。故宫木器修复师郭文通的原则是要千方百计的使出浑身解数保留原文物的残件,慎之又慎,尽量减少复制部件的范围和数量,以保留古文物的原内涵,他将一个碎成60多块残片的金漆嵌玉宫灯修复到完整如初,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用心的材料,仅以原件中铜丝的弹性与韧性黏合残片完成一个造型面后粘结其他几个面,最终达到完全保留原件。

同样一条线,中间的轨迹、力度和律动的变化,都需要沉下心,反复琢磨。这就是工匠的智慧,是匠人千万次重复之后达到的自由之境,外在表现是他们创作时的得心应手手艺人用手直接创造,从心到手绝无分离,也不容分离,虽然他们不擅长理论,但美的法则早已体现在他们手上。

你要不喜欢你也坚持不了这么长时间。喜欢什么?喜欢就是它贴近生活,因为它来源于生活,也接近生活,而且每天都有新变化,每件活都不一样,也可能阶段时间会重复一下,每天都能接收到新的器物,每天都有新鲜感

修文物跟故事一样,你不断的探讨,但是有些谜底至今你还是查不出来

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课得很愁眉苦脸的,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到这个世上来走了一趟,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

这次的阅读对我来说是对专注的状态的一次接近,快而浮躁的生活把阅读也都切成了碎片,希望看了书也能把这样子匠人的专注和平静融进自己的生活和心性

择一事,终一生

确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