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生背景下的时空隧道

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改造档案馆,是对乌鲁木齐城市更新进程的定格储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说,城市的难忘之处,在于那些建筑、空间已然占据人类的记忆。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自2017年全面开工以来,涉及工程面积约173平方公里,惠及当地160万居民。如何将市民缓慢的生命体验,与数据化档案,置于飞速发展的城市进程中,转化为空间语言,进行鲜活的展示,是大象空间在设计之初就考虑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改造档案馆最为独特之处,就在于项目一层将城市进程中即将消失的民居——位于项目原址的650㎡生土建筑进行完整保留。通过民居遗址,结合场景复原、微缩场景、多媒体等其他展示手段,大象空间完整记录下了老城区改造前模样,以及改造起因、过程及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观导览图

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改造档案馆,总建筑面积3210㎡。项目分为三层展示空间,一层为老城区总体规划与改造前旧址;二层为改造历程与档案;三层为改造成果与城市愿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序厅——老城之冬——规划沙盘区——规划展示区

建筑,历史的痕迹

项目地处乌鲁木齐历史最悠久的区域之一——天山区。按规划,项目周围在改造后将成为集旅游、文化、商业于一体的城市旅游新名片。设计之初,大象空间就在思索:在城市面貌剧烈变更下,如何将过往的时间具像化,回应场域的历史,并让访客参与进去?

“场景复原区”内,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的生活老物件、街道老照片、斑驳的墙体、居民取暖拉煤用的推车……镌刻了生活印迹的物品、场景,随处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场景复原区——居民老物件——老城区街景(图3、4)

如果说“场景复原区”已经让访客对乌鲁木齐老城区有身临其境之感,“遗址保护区”内的维吾尔族民居,则完全将访客拉入时空隧道。这座650㎡的生土建筑,曾承载一家三户数十人的居住空间,建筑外部粗粝质朴,内部多个房间错落交迭。如今,所有细节都得到完整保留。访客参观时,还能看到原住户的生活景象:入口的鸽笼、各色生活用品、家电家具……加上多媒体设备投射的户主录像,消失的时间仿佛重回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项目原址的维吾尔族民居——民居外部——民居内部

数据,封存的时间

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虽正式启动于2017年,但早在2005已初步实施,经过积极推进与迅速发展,未来还会持续规划。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同时期、不同局部的肌理,会呈现出不同样貌。如果说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是对城市样貌有计划的变更,那么本项目承载的就是“史家”的责任:对有规划的城市变迁及其不同阶段的肌理进行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楼入口——改造历程——各区档案及局部(图3、4)——城市天际线

项目还设立了老城区改造居民信息数据库,并对居民新旧住所影像、安置房主要户型等资料,进行馆藏,同时呈现了居民改造后的新居、社区样貌,作为乌鲁木齐老城区改造提升过程的真实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物访谈——户型档案及局部(图2、3)——幸福社区

一座城的前世与今生,总是密不可分。为了对一楼遗址保护区的厚重历史进行呼应,也让访客对城市的过往与未来有更多的思索,大象空间特将乌鲁木齐从1910年代至今的珍贵照片与当前老城区改造成果进行对照呈现,使访客洞悉乌鲁木齐的百年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城新貌——改造成果

项目名称: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改造档案馆

项目地点:中国 新疆 乌鲁木齐

项目面积:3210㎡

完工时间:2019.10

设计单位:大象空间

主持设计:张达利

项目总监:易锦鸿

参与设计师:易锦鸿 鲁晓勇 郑杏文 温瑜生

项目管理:赵会莉 李隆全

资料整理:王蕾 文竹青

项目摄影:米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