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丧”这个字开始走进了我的生活,成为了日常用语的一部分。几乎每天都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今天太丧了,啥都不想干”

丧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废柴”“葛优躺”。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但丧文化不是焦虑后放弃希望,而是在“丧一丧”后重拾希望,再次积极进取。

那么问题就来了,丧文化到底是年轻人的毒药还是解药。很多年轻人都是每日一丧,白天开开心心,晚上就要丧到不认识自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人对于丧的理解是“佛系”。但是“佛系”和“丧”有一些的共同点,但是不会完全一样,在我看来,“丧”是比“佛系”更可怕的存在。

“佛系”的解释是主要意思是指看淡一切,有目的的放下,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

而“丧”则是受到了生活的打压,不想再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迎接世界,觉得这个世界生无可恋,只剩了内心的孤独。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沉迷于“毒鸡汤”。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罗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相信这句话”,看的多了,我就在想,“丧文化”到底是年轻人的毒药还是解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丧文化”是一种解药,那么“丧”就是一种宣泄,宣泄自己的精神压力,排解过度紧张的情绪,让自己处于放空状态。情绪的主动表达,能帮助形成健康的情绪,达到身心健康平衡。

有一项关于“丧文化”的调查:34.5%的人认为发自嘲的消极图片或表情包时“发的就是我的心情”,78.5%的人认为“好玩,既发泄情绪,也有滑稽的感觉”,21.5%的人认为“随便发发没什么意思”。33.5%的人认为丧文化对其他人会有一点影响,会传播负能量,27%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很大,38%的人认为没有影响。36.7%的人认为产生丧文化的原因是“年轻人压力大无处宣泄”,28%的人认为是“年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27%的人认为是”社交媒体的推动“,8.5%的人认为是网络青年跟风随大流产生。

换一个思想,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有些人就生在罗马”这句话,它陈述的是一个事实,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也是一种激励,有些人确实生在罗马,但是这也不是我们放弃的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种说法“丧文化”是一种毒药,那么“丧”就已经融入到年轻人的血液了。“丧文化”正在使年轻人变得颓废,麻木,不思进取。“一年四季都是困得,只有躺在床上的时候最清醒”

我遇到的“丧文化”大概就是“啃老”。不愿工作,还美其名曰“慢就业”。他们认为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是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他们深受“毒鸡汤”的影响“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你努力有什么用”。调查显示,77.1%的年轻人都有这种思想,陷入“自我实现预言”的恶性循环中。

还有一个更可怕的问题,“丧文化”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当代青年人的惰性,没有了奋斗的激情。这种“丧”很可怕,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一颗毒瘤。

其实,“丧文化”并不可怕,就是要看怎么处理这件事情,是选择积极面对还是做一条咸鱼,就此不翻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善良没用,你得漂亮,还得有钱”这句话非常对,钱和颜才是这个社会的资本,所以“丧文化”也并完全是一颗毒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无法改变这种丧文化,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偶尔一丧,未尝不是好事,但是一定要记得继续迎接第二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