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槟城州,乔治市,2019年8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本篇包括福建炒面、福建炒饭、福建面和福建卤面四种马来西亚华人料理。

在维基百科的马来西亚料理条目中,马来和印度料理品种之和,也只有华人料理(含娘惹料理)的一半。技法丰富、品种繁多是中餐的特色。在这份料理名录中,以地域命名的并不多,两个福建(福建面和福建炒面)、一个海南(海南鸡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是在华人比例最高的槟榔屿,这个被称为马来西亚美食之都的城市里,挂着福建名头的饮食就更多了。两天之内,我分别品尝了福建炒面、福建炒饭、福建面和福建卤面。

福建炒面据说诞生于吉隆坡,这是一道典型的马来西亚黑酱油作品,黄面条(碱面)炒得黄黑发亮,配菜包括香葱、豆芽等,讲究点可以加花枝(墨鱼)、鱿鱼、虾仁等,最好用猪油提香,再配一碟当地的那种红色的参巴辣椒酱。据说,最正宗的福建炒面是用炭火炒的,讲究就是那股子焦香味(见《马来西亚黑酱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建炒饭在港澳、东南亚都很流行。它与扬州炒饭在同一个地方诞生,两者的区别是,扬州炒饭是干的蛋炒饭,福建炒饭则是湿的,浇了卤汁,类似于烩饭或盖浇饭。至于配料,多有海鲜,也并无一定之规。

槟城的福建炒饭却是干的,更像是扬州炒饭,虽然也算是一种蛋炒饭,但鸡蛋并不多,配料更加丰富,有虾仁、卤肉、青豆、玉米粒、胡萝卜、萝卜丁,以及七七八八的看不明白的东西,内容丰富而杂乱,颇有些中外混血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槟城,福建面更有名气,据说它就诞生在槟城海边的姓氏桥(见《槟榔屿的姓氏桥》,昔日的姓氏桥居住的都是底层华人,以捕鱼、装卸货物为生。这里的渔民们将捕捞到的海虾剥出虾肉售卖,再将本是废弃不用的虾头、虾壳与廉价的猪骨、洋葱头、香料等一同熬制汤头。因此福建面是汤面,又被称为虾面,主料除了黄面,还有米粉,配料包括虾仁、烧肉、鸡蛋、豆芽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槟城福建面的特色在于汤头的鲜,但又带着甜味,后者是马来西亚餐饮的特色,大陆来的游客未必习惯。此外,虾面中的黄面也松软了些,看这愣头愣脑的模样就知道面质很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槟城的另外一种福建面是福建卤面。这又是一款加了黑酱油的中式料理,卤汁算不上浓厚,主料是黄面和米粉,配料也是虾仁、烧肉、蟹肉棒豆芽一类。与虾面相比,内容差不太多,可以被认为是浇了卤汁的福建面,口味更接近于中式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这四种福建味放在一起,是为了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被冠名以“福建”?以笔者的饮食经历可以判断,在福建你不但找不到这种虾面、卤面,也没有什么福建炒饭或者炒面。即使有与之名号接近的食物,做法和口味必然大相径庭。所谓的“福建”,只不过是中式料理的符号,和福建当地饮食并无明确的继承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无法探究这几种食物的发展流变,也能猜得出大致的缘由。

福建闽南,中国海外移民的主基地。如果探究中国东南沿海的人口迁移就会发现,闽南源自中原,潮汕来自泉州,即所谓“虽境土有闽粤之异,而风俗无潮樟之分”。海南话是闽南话的分支,海南汉人的主体是从哪儿来的也就无需讨论。清朝海禁一开,哗啦啦往外涌的福建人、潮汕人和海南人,其实都是一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马来西亚的福建味,可能是开餐馆的福建人发明的,也可能只是一种符号,象征大多数中国移民共同的家乡。我们只要相信,这就是先祖在故乡吃的食物,也就够了。

后记:

记得那年扬州之旅,在老字号里品尝价格不菲的蛋炒饭——扬州炒饭,看着墙上挂着严格而复杂的由政府制定的扬州炒饭标准,心想,这算是什么事儿呢?

为何扬州炒饭和福建炒饭的原产地不用自己的城市地域冠名?我还没琢磨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