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寨、古镇旅游,相信不少人是比较喜欢的,因为它们往往蕴含着厚重人文历史与风情,但网络上也经常听到“某某古镇商业化,再也不去了”的声音和论调。比如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也正遭受着这样的境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过西江千户苗寨的人,或许会认为它房有点新,道路太好了,商铺太多了……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象的古老家园的样子:它应该是最古朴、甚至还带着破败的木房子,或者泥巴房,甚至草房,道路凹凸不平曲曲弯弯,老农还披蓑戴笠,牵着牛儿走在田坎上,女人们穿着民族服装,挑着担子走着……。这或许就是典型的文学艺术想象 在上世纪(甚至更久以前),他们自己看到的、书本读到的所描绘的农村样子,它根深蒂固植入人们的意识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一旦他们看到眼前的景观不符合自己意识中存在的那个形象,就会大失所望,大为抨击其“商业化”。

可是,有人提出了,所谓原生态,到底要保留什么时候的“原生态”呢,是十年前西江的样子,还是百年前西江的样子,抑或是千年前西江的样子(但是千年西江谁也不知道什么样子了),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也回答不上来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江的样子,那到底应该按照谁的样子去保留呢?谁都想要一个自己想象中的西江,却可能甚少有人问过,西江人心中想要的西江是什么样子。

前不久,看过一个设身处地站在西江人视角,去看待商业化问题的观点,大致说,西江人也有着想要和大家共享现代文明的愿望,民族文化元素,不应该成为限制苗族对新生事物感受的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想,如果身在农村,或者曾经身在农村的人,大概都能感受,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在别人眼里是一道风景,是理想诗意的“远方”,但殊不知,其背后的根源可能是贫穷,谁愿意有高楼大厦不住,有车不坐,如果可能,他们或许也不想被迫成为那道风景,除非这道风景,切实可以带来希望,带来实惠。

更何况,西江的发展来之不易,应该说,苗族的发展从古至今,历经着比其他民族更为刻骨铭心的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年以前,他们的始祖蚩尤战败后,被迫迁徙流离,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从中国到外国,他们部族被迫逃亡分开,流浪到中国乃至世界一些地方。他们躲到贵州深山老林的时候,平地有水源的地方,都有其他人居住了,他们只能往深山老林里面去。而现在西江人所居住的西江千户苗寨,属于雷公山麓一带,古时候就是原始森林,为什么要往原始森林去呢,就是要躲避杀戮,为什么要住吊脚楼,绝不是出于诗意的美观的考量,而是主要因为原始森林地面大多有毒瘴,还有猛兽的袭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要想在茫茫的雷公山,找到能够建房子,适合生存的地方,谈何容易?因为原始森林莽莽苍苍,宽广无边,据说在10米远的距离,甚至看不到完整的天空,靠单个人力量根本没法走出来。所以苗族人当时都要结伴而行,互相照应,同时,猎狗成为他们探路的好帮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最有效的一个办法,让猎狗钻进山里,如果带出一身浮漂出来,他们就能断定有水塘,是适合人生存的地方,因为人居住的地方,必须有水源。

他们终于在茫茫大山里面,找到了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能看到,苗族为什么要住深山里,为什么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了,因为千年以前,他们只是为了逃难和活命,房屋挨在一起,有任何风吹草动,互相能够迅速传达讯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十年前的西江,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也有可怕的——饥饿,挥之不去。哪怕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刀耕火种,也仍然改变不了饥饿带来的恐惧感。所以,他们成为别人眼中那道美的风景,其实是无形中,也无可奈何,所造就的美。

多年过去,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力度鞭策,西江,也在不断寻找既能脱贫,又能保留千年苗族文化的方式,这就是“旅游 商业化”的模式。

而他们确实也做到了,游客接待量日趋爆发,人们也脱贫增收,并生活得越来越富足,他们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现状,于是村民无论老幼,都积极投身传承和展现西江的文化风情,所以,在它发展的同时,文化没有丢,灵魂没有失却,仍保留“牯藏头”和寨老议事的古老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留着十二道拦门酒,高山流水,长桌宴等浓郁风情,孕育博大精深的银饰锻造技艺、刺绣工艺等、苗族古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能让你看到鳞次栉比的吊脚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现在吊脚楼融入了钢筋混凝土,但其外观仍是吊脚楼风格,并不影响其文化元素的感官,内部则是用上了钢筋混凝土这种现代文明产物,这也是可以共享、是一种传承中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旅游 商业化”它是历经多少人集思广益而得出的一种成功模式,又怎能沦为部分人毫无思考的抨击对象呢!要知道,原生态它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静态,它是动态发展的,如果固执地认为原生态就应该破破烂烂,那要破到哪种程度才算呢,一二十年前的西江是原生态,但如果回到一二十年前来看,是不是也不算原生态,要回到千年以前的西江,才是原生态呢?那就无止无休,无边无际了。

于是,有学者说,对于民族文化遗产,是落后守旧的维持性保护,还是在建设发展中与时俱进的保护……它就应该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与时俱进。

其次,“旅游 商业化”的西江模式取得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任何景区都无可替代和复制的,而且这种模式已经引领贵州全域旅游新方向,也成为人们研究探索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我们也该用与时俱进眼光去看待“原生态”,看待旅游适当商业化,毕竟商业化并不意味文化的消失。它千年文化积淀的价值,是完全超越所运营的商业价值,况且,景区污水处理、卫生、文化保护、演艺团管理、消防等都需要很大成本,据悉投入的管理费、民族文化保护及修缮经费达几千万元……所以,如果没有适当的商业化,我们也看不到它今天的绚丽多姿了。

文化需要传承,历史也需要尊重,也即是我们在追求原生态的同时,也要尊重原生态动态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