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1759公里的陇海铁路,是我国一条重要的铁路干线。自1905年动工,1957年全线通车,陇海铁路上的每一段铁轨、每一座车站、穿梭的每一孔隧道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而陕西与陇海铁路的交集始于1931年底,这一年陇海铁路修到了陕西潼关,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火车,整个中国西北也是第一次响起了火车的鸣笛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达潼关后,陇海铁路的修建并没有终止,挖隧道,铺铁轨,向着更西北前行!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故事,便是从陇海铁路修到潼关后开始。在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南街村矗立着一块石碑,若不是石碑上“民国铁路遗址”六个字,这处珍贵的历史遗存恐怕很多人忽略它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来到了石碑后,站在了一片杂草丛中,脚下和不远处两个桥墩矗立在那里。历经了80多年的风雨桥面虽然没了,桥墩依然棱角分明,并没有遭受大自然过多的损坏。而在不远处是另一条铁路,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1958年修建水库时,老的陇海铁路线有一段处于蓄洪区内,于是铁路进行了改线修建,原铁路线部分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碑铭文称当地还保存着1932年的铁路隧道遗迹,我准备一探究竟。8月的关中尽管夜晚温度已经凉爽许多,但午后依然酷热难耐,走耳边不断传来知了的鸣叫。两侧的砖瓦房已经被废弃,看样子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了不过四分钟,我看到了一处荒废的院子,院门已经消失,左侧的房子也仅剩下一堵残缺的墙,隐隐约约可以望见隧道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的右侧是一处瞭望台,主体还比较完整,但顶上的瓦片已经少了接近一半。至于这瞭望台建于何时又有何作用,我想找一位老乡打听,但在我整段旅行中都没人从附近经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续前行隧道的模样越来越清晰,我脚下走着的这段土路在几十年前还曾经是铁道,我假想着自己是在铁道上行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隧道的洞口属于半封闭的状态,被人用砖头封堵了起来,有门有窗似乎有人曾经在这里住过。数棵高大的洋槐树生长在两侧,树下散布者不少包装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隧道口两侧的排水沟已经被枯枝树叶几乎填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抬头仰望隧道上方“1932,民国二十一年”依然清晰可辨,下面的NO17字样应该是说这条隧道是第17号隧道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隧道内除了入口处十多米有点亮光,再往里越来越暗。借助着手机的夜景模式我拍下了这张相对明亮的照片。隧道内的地面可以看到一些泡沫板,不过都不完整。墙壁上可以看到一些粉笔字和火烤的痕迹。相比外面35的高温,隧道内的温度低了最起码十度,甚至让人感觉发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隧道内往前30米左右可以看到一个“n”形的洞,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近后才发现这个所谓的洞其实不过只有不足1米深而已,高度也仅有1.7米左右。我猜想这是当年铁路护路人员躲避火车时候的藏身之处,不知道是否正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孔隧道还是历史的见证者,电影《一九四二》里逃荒的难民正是搭乘火车穿过这孔隧道逃难到了陕西境内。《潼关县志》中同样记载了一件悲惨的往事:1944年日军侵略豫西,沦陷区同胞们纷纷挤上火车西逃,甚至在车顶都挤满了人。当时的隧道东边的口由于被炮弹损坏,为了加固,隧道顶上用枕木支撑变矮,由于人过多,有300余人在经过隧道时因挤压殒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出隧道,槐树后杂草间有一座水泥修筑的建筑,据说是铁路的补给水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这里已经看不到水源,补水系统当时如何使用也只能依靠猜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