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于1956年建校,是石景山区家喻户晓的名校,是苹果园教育集团的龙头学校。学校以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利用科技育人,让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优势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为未来选择奠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冯岩牵头的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科技负责人组织开展科技教育项目,形成全面覆盖的科技教育管理网络,助力学校科技教育持续发展。

构建全学段科技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的科技教育主要分为以科技校本课、社团活动等方式开展的科普性科技教育,及针对科技创新实验班学生及有科技特长的学生进行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让每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有所收获和提升。为达这一目标,构建了三个层次的科技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校本选修课、科技社团课程,三者三位一体,互相促进,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的全面开展。国家课程实现了科普教育的全员普及。校本选修课程实现了科技课程内容的优化,孕育了科技社团的形成。以科技社团为主体的活动带动了区域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氛围,既科技教育反哺社会的过程和精神。

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学校开发了拓展型课程、专场型课程,其中以生物技术公司为模式的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完善和改进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课程中不仅利用生物课上所学知识动手完成手工皂、精油的制作,还在课程中结合政治经济学独立完成公司的运营、管理。

此外,学校以建构知识论、学习力、做中学以及学校理念文化建设成果作为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构建学校“美好课程”实践框架。3-3-3立体三轴结构,分别对应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三大领域、课程三种形态以及集团发展三大学段。

在小学阶段的科技教育主题定位为接触和参与,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或由苹果园中学教师指导集团小学教师开设选修课,或由苹果园中学教师直接到小学开设科技课程;初中阶段科技教育主题为“体验和实践”,由选修课延伸至兴趣小组,通过选修课帮助学生建立兴趣小组、科技社团,培养学生了解科学、体验科学、研究科学的兴趣;高中阶段将科技教育目标定位于“科学思考和形成科学任务”的目标,以科技社团带动学生竞赛团体、科研精英团体的形成和发展。

科技教育取得累累硕果

近年来,学校探索打造十二年一贯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依托“小苹果”科技创新学院开展五大学科缩微实验室系列课程,第一次尝试在小学阶段开展早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在初中阶段,依托学校科创办主持申办的“中华诺贝尔计划”实验校平台,实现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科领域的常态化实验教学;在高中阶段,以科技创新实验班为实施载体,以雏鹰、后备、英才、协作体四大平台为依托,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框架,为实现“钱学森之问”搭建更广阔的科技教育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与中科院合作组建的科技创新班的学生,在国科大、北大、清华等高校累计完成课题百余项,从2013年至今,在北京市青少年科学探索基金资助项目市级立项中,学校累计申请课题20余项,科技班的学生全部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创新人才培养优秀示范学校、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中科院早期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基地校、全国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百强师范学校。教育部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校、北京市最强加工力学校、北京市教科研先进校等已成为令师生自豪的学校名片。

多年来,由科创办史香川老师指导的物理科技组在全国中学生未来工程师项目中多次获得金奖、应用创新奖等奖项,由何东慧老师指导的生物技术公司获全国学生公司大赛多次获得特别营销奖等奖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中苹中科技英才计划“石景山水资源保护项目”获全国十佳。

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创办老师指导苹中科技英才计划的同学们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环境生态研究站、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国家气象局等先后完成自己的专项课题研究。学校首个高中科技班11人取得高校自主招生资格;高二科技班2人次入选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6人次参加明天小小科学家全国总决赛。科技创新实验班学生刘瀛灏,作为全国英才计划优秀学员,代表全国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暨“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参加于大连举办的“全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作为唯一的中学生代表作与会发言和项目展示。一张张证书背后,是师生的创新智慧和能力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指导下,学校多位教师参与市级、国家级培训,计算机学科杨玉蓉老师代表学校科技教师参加“中华诺贝尔行动”全国讲师团培训,成为北京地区唯一获全国讲师资格的中学教师,生物学科何东慧老师赴云南参加野外实践考察培训,史尧瑶老师参加由首师大共同体组织的温州创客培训活动,为学校创客校园的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近三年来,科创办老师的教学、活动案例在各项评比中获奖高达百余项,其中史香川老师、何东慧老师、史尧瑶老师先后获北京市优秀科技教师称号,杨玉蓉等多位老师获石景山区优秀科技教师、十佳科技教师称号。此外,何东慧老师的教具《光暗反应探究仪》获国家专利。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带动区域科学普及

学校以苹中科技创新志愿者团队为媒介,在教师层面,辅助地区中小学专项科普活动及竞赛的开展,在学生层面参加市级、国家级科普宣教活动,将学校、石景山区乃至北京市的科普教育成果更广泛地服务于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杨玉蓉老师参与了中华诺贝尔计划全国讲师团,张子硕老师参与了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普及活动讲师团;苹中青少年科技创新志愿者团队赴台湾、福建、云南、内蒙古、新疆等15个省份开展了路边天文活动、世界气象日科普宣教活动。

苹中科技创新学员在全国高校科学营代表北京市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发言及成果展示,在彰显北京地方特色、科技教育成就的同时也彰显了来自石景山区的青少年科技人才早期培养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六年一贯制的科技课程体系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部作为“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成功案例予以推广。

如今,走进首师大附属苹果园中学,学校课程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更具选择性;学习方式是多样的,更具时代性;学生成长是更加自我负责的,更具主动性。科技教育已成为学校特色品牌,在辐射社会、对外交流过程中成为亮点。在苹中人心里,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国家级示范校、特色校、市区级成果奖令人欣喜,但最大的喜悦是学生的成功与幸福,是教育价值、教育追求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