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皇帝朱元璋,是历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朱元璋从小是个放牛娃出身,一天私塾没进过,四书五经一概不懂。虽然日后他为了治国理政所需,很是恶补了一番文化课,但从他下发的许多圣旨内容来看,都是些文白夹杂、半通不通的口语大白话,可知朱元璋的文化功底着实不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看朱元璋是个大老粗,但他对于文人和知识分子的重视性,并不次于历史上任何皇帝。特别是在开国战争中,谋士刘基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风采,智囊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国方略,后勤大总管李善长的精打细算、足食足兵,都让他受益匪浅,深刻认识到知识分子的能力与贡献都是难以估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举考试历来是民间知识分子的最主要的上升通道,也是朝廷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最主要渠道。因此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于科举考试非常重视,每年的京城会试主考官都由他亲自拣选任命,他也经常对科举考试下达各种指示,以保证科举考试的正常高效运转。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六月,朱元璋更是撸起袖子亲自上阵,出面主持了一次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一次录取进士六十一人。不过,朱元璋的为人行事常有出人意料之处,他这次录取的六十一个进士,无一例外全都是北方人。而众所周知,江南一带自古文风兴盛,贤才辈出,这次为什么会无一人上榜?堪称千古未见的一大奇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此事背后事出有因。洪武三十年二月,明朝已经在京城举行过一次全国性的会试,此次主考官是当时的文坛宗师、一代大儒刘三吾。刘三吾不仅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更兼人品端方正直,清廉自守,是朱元璋最信任也最欣赏的大臣之一。

但刘三吾万万没想到,此次他认认真真主持的会试,却差点让他掉了脑袋。经过会试、殿试两轮角逐,刘三吾等考官夜以继日精心评判,最终有五十一个进士金榜题名。刘三吾忙得晕头转向,满以为这次功德圆满,谁知却出了大乱子。

这五十一个新科进士中,虽然文章都是一等一的好,但他们的籍贯却无一例外都是南方人。出现这种局面也并不奇怪,自从隋唐时期开始,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已经渐渐超越北方,“南方才子北方将”的局面已经几乎定型。历代科举考试中录取的举人进士,南方人的比例一直高于北方。洪武三十年二月的会试结果,新科进士全是南方人,不过是这种局面的一次典型例证和巧合而已,并非人为刻意为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当时的北方士人们却不干了,他们对这样的结果无法接受,认定是主考官不公,有意偏袒南方人,甚至认为考官们存在暗箱操作和受贿现象。于是愤怒的北方士人们四处喊冤告状,甚至抬着孔子像游街,闹得沸反盈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知道后,最初一度本能地怀疑是刘三吾等人贪墨受贿导致的结果。经过一番仔细调查后,他得知了真相的来龙去脉,但深感问题棘手。最终他采取了一个非常极端的纠正措施:宣布本次科考无效,并且把刘三吾撤职发配,并在当年六月由他亲自主持,重新举行一次会试。为了体现他心目中的“公正”,他人为操纵干预了会试结果,录取的61名进士全都是北方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得出来,朱元璋为了照顾北方士子的情绪,可谓煞费苦心,甚至不惜冤枉无罪的刘三吾,直接干预会试结果。其实朱元璋这么干也有自己的苦衷。当时的北方地区一直是元朝的核心统治区,明朝建立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思念元朝,对新生的明朝抱有敌视和不认可的心态,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很大的不安定因素。为了笼络北方士人,使他们为己所用,朱元璋才会采取这种矫枉过正的手段。

另一方面,当时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已经全面落后于北方,如果不加调控,会导致南北方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朱元璋这么做,也是站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为了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只不过有些过激而已。此后朱元璋对此又进行了一次改进,改为南北方分别开科取士,即“南北榜”,才算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