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近三百年历史,出了十二任皇帝。这十二个皇帝中,才能胆识各有千秋,个人成就也千差万别。从治理国家的实际成效来看,康熙与乾隆,一般被认为是最有能力、成就最大的两个皇帝。正是在他们带领下,清朝一步步从动荡不安走向稳定安宁,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富庶,联手打造了“康乾盛世”的太平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康熙和乾隆比较起来,两人的才干孰优孰劣?谁才真正配得上千古一帝的名号?这个问题一时还真不太好回答。论起两人在位期间的表现,无论对外战争、治理内政、选贤用人、整顿吏治等关键方面,两人都各有千秋,都有颇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也都有各自的缺陷与短板。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作为皇帝的贴身近臣,他们的亲身经历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给出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身边有一个侍卫,名叫拉锡,一向忠心耿耿,且精明强干,“治事明敏”,被康熙视为心腹。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一天,康熙皇帝把拉锡找到乾清宫,交给他一项秘密使命,让他轻装简从,深入青海的崇山峻岭中,探寻黄河源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拉锡领命,立即动身出发。他从当年4月4日出京,历时将近一个半月,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于5月13日抵达青海湖。他在当地补充给养,寻找好熟悉地理的向导,然后继续向西进发,先后到达了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等地,绘制出了详尽的《河源图》,写出了记载此次考察成果的《河源记》,初步确定了黄河的源头的大概位置,然后这才回京复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拉锡向康熙当面汇报考察结果后,此时才知道了康熙派他寻找黄河源的深意所在。原来,当时的清朝虽是泱泱大国,但却居然没有一张详尽可靠的全国地图,无论是确定行政区划、还是内外战争,没有地图带来的种种不便都是显而易见的。康熙派遣拉锡深入探寻黄河源,正是为了测绘地图之需。作为一个古代帝王,在当时的国人对地图普遍缺乏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康熙的高瞻远瞩委实令人佩服。

无独有偶,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帝也比葫芦画瓢,派遣御前侍卫阿弥达,再度前往青海,探寻考察黄河源头。阿弥达不敢怠慢,沿着拉锡走过的路线,继续向西挺进,一直探寻到星宿海上游的扎曲、卡日曲等几条河流,进一步确定了黄河源的详细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乾隆帝派遣阿弥达探寻黄河源是出于什么目的?也是为了绘制地图吗?答案是否定的,乾隆派遣侍卫阿弥达来到黄河源,也是为了执行一个秘密使命,只不过这个使命跟康熙的目的相比,简直贻笑千古。

原来,乾隆四十六年前后,黄河流域水患严重,多次泛滥,清廷调集大批人财物力进行治理,却收效甚微。乾隆帝无法可想,于是异想天开地找到当时著名的高僧章嘉国师求助。章嘉国师对于治河水利一窍不通,于是给出了一个近乎荒唐的建议:“务穷河源,告祭河神”,让乾隆去黄河源头祭拜一下河神,或许管用。乾隆派遣侍卫阿弥达千辛万苦跑到黄河源,就是为了祭祀河神,想靠这种荒腔走板不靠谱的手段来治理黄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御前侍卫拉锡和阿弥达的经历,让康熙和乾隆的治国水平高下立判。康熙才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千古一帝,乾隆则配不上这个称号,与康熙相比他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参考资料:《河源记》《河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