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加大融合教育宣传,建立开放包容的校园环境

教师对于特殊儿童的态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接纳程度是可以通过自身不断地掌握随班就读专业知识和方法而改变的。教师通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升,可以逐渐改变对特殊儿童的偏见,从而提高对特殊儿童的接纳程度,而教师本身对特殊儿童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往往也影响着普通学生对于特殊儿童的态度和接纳程度。每一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特殊儿童也不例外。学校要加大对融合教育的宣传,引导全校师生正确认识特殊儿童,要尊重和帮助随班就读的学生,建立包容、和谐的校园环境。普通学校可以和特殊学校合作,增加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相互了解,学会相互理解与尊重,形成互帮互助、互相学习的氛围。这不仅可以帮助特殊儿童提高人际交往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还能使普通儿童更加深入了解特殊儿童这一群体,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长远来看,也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2、加强融合教育专业师资培训,满足随班就读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

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普通班级中教育对象的变化对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等提出了补充、调整的需求,即需要融合教育的理念、知识、技能等素养,以满足包括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教育需要。因此,随班就读教师拥有融合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是保障随班就读顺利开展的关键。高等师范院校在对普通教育师资进行培养的时候,要加入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并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使普通学校教师具备基本的随班就读知识与技能。有学者指出,最有效的专业培训做法是将教学、培训和研究结合起来,结合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培训,并且组织他们围绕问题进行研究。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学校在开展特殊教育相关培训课程的时候,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随班就读的专业能力。专业培训的内容不仅包括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还要加强融合教育思想上的培训,以提升随班就读教师对融合教育思想的认同度,促进教师对特殊儿童的理解与接纳,提高对特殊学生教育的信心和期望。教师自身也应当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书籍、讲座等其他方式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专业成长。

3、加强随班就读衔接服务,构建全面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

普通学校要注重完善随班就读的前后衔接服务。随班就读学生转到普通学校,课程衔接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任课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家长也要帮助特殊儿童做好充分的身心准备,使其能够尽快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对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评价不同于普通儿童,从内容到方法都必须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和个别教育计划确定的目标灵活地加以评价。从多方面对随班就读儿童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其学业成绩方面的评价,要针对特殊儿童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评价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学校适应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情况,而不是简单地直接套用普通教育的评价方式。重视对随班就读儿童的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纵向发展的进步情况,评价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发展,以其自身发展作为参照,而不是简单地与其他普通同学相比较。这种全面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使特殊儿童得到更加公平的评价,还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特殊儿童进步情况,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教育平等不只是起点上的机会平等,更包括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平等。因此,不能仅仅关注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人数增加,更应重视随班就读儿童的受教育质量。只有人们真正从内心接纳了特殊儿童,普通学校从多方面考虑了随班就读学生的需要,社会全力支持特殊儿童的发展,才能够切实地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有效地促进融合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