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近年底了,楼市看起来蠢蠢欲动的。

左一个“人才政策”变相放松调控,右一个公积金可贷款额度提升。

照这种形式,估摸着明年的小阳春会有一波成绩。 但是,还有另外一些政策趋势,很值得关注。

01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

黑龙江省近日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商品住房开发建设用地招拍挂前,要提交承诺书,承诺土地购置资金是合规自有资金,其来源不属于金融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等。(新华社讯) 2020年1月1日以后获得土地开发权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实行项目资本金监管制度,各地将把项目资本金监管相关内容,作为新出让土地合同的必要内容

简单的说就是想要在黑龙江省拿地的房企,不能使用向银行贷款的资金拿地,必须是自有资金。 这条政策,我举双手赞成。

为什么? 在业内,房企有地才能盖房,地从哪来?政府拍卖。

房企用来买地盖房的钱是有两条来源的,一个是前期积累,比如上一个开发的楼盘卖了赚的钱有结余;另一个就是找银行贷款。

那么,这条政策的意义就在这了。 我们举个比较绝对的例子。 假设现在有块地,有两家房地产商甲、乙都想拿下,本来这块地起拍价1个亿,甲、乙能供拍地支配的自有资金预算分别是1.2亿、1.3亿。在竞拍过程中,正常情况下,用自有资金的话,可能大家竞争着拍到1.3亿就打住了,但是如果有银行贷款的加入,无形中可用资金规模就会扩大。 假设甲自由资金只能拿出1.2亿,银行贷款可以贷出1个亿,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可能甲就能在这块地上,出2.2亿。如果乙也贷款,那么乙的预算也会增多。那么本身1.3亿的价格拍掉一块地还算合理,那么这块地因为甲乙的竞争可能就直接能拍到2亿成交。

这个价格显而易见是虚高的。

假设,这块地本来正常的价格区间拍下来,楼面价7000/平,当地价虚高以后,楼面价很可能就变成了1万/平。后期再加上盖房、卖房等等支出成本叠加,卖给消费者后实际价格就能达到2万/平。

房价就这么变得可怕起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黄奇帆(这位大佬很厉害,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了解)在谈到控制房价的时候,会说不要让开发商“背个银行”炒地皮了。

02
我们在分析政策的时候,很容易会关注到“限购”“限售”“限贷”“限价”,这些直接和利益相关的政策,但是很少会关注一些更深入环节的政策。 但是,我们同样也会发现一些现象。

这些表面上利益直接相关的调控政策,是有点粗暴的。

来势汹汹的时候,它也确实压下了市场躁动。放开刺激的时候,也确实掀起了热度。

如果我们仔细去琢磨琢磨,会发现,刚需死伤大半。

北上广深的年轻人,当地高房价买不起,想换个城市买房。这是刚需。
三四线城市月薪3000的人,结婚想买房。这也是刚需。
家里生二胎,房子住不下,想换房。这也勉强算刚需。

可是,调控时,首付从2成提升到4成,外地不让买,成本和门槛上升,刚需想买房是真的,不给买也是真的;放开调控时,条件都放开,门槛是低了,可是要么房价涨了,要么房子被巨量资金扫荡一空,想买买不到也是真的。

相比,“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在这个历史时期,“长效机制”更重要。

我们惯于用短期政策,可是短期的政策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房地产开始半市场化以后,房价涨跌和调控松紧是相辅相成的。

房价的合理涨幅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过于生猛的上涨其实是有潜在危险。而潜在的风险需要时间和政策去消化缓解。 贷款、土地、施工、买卖;市场、监管、金融都得管,不是只有控制了买卖环节就够了。

做到真正的“房住不炒”,可能不仅仅是“限购”“限售”“限贷”“限价”的问题。 总之,希望良性机制快一点到来。并且真正能掐断“炒”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