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无私、因果自种,3册佳篇3句话,念到做到当下获福报 | 文 三只眼文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家讲究不昧因果,不落宿命,天地无私,所谓善恶有报,这就是说,众生的命运可以自己掌控,可以去改变,积大功德,获大福报。然而,福报的获得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原则。

佛陀告诉我们,善良之人必有福报,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高僧大德们对于福报的见解,充满人生的大智慧,值得我们细细感悟。

《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东岳大帝宝训》这3本书,是现代人不得不做的必修课,我们可以从这3本书中领悟“天地无私,因果自种”的至理,积极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了凡四训》

明代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训》,是一本道德传家的著述,作者把自身的生活体会,融入到儒释道三家思想中,贯穿了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的传统思想。

《了凡四训》中有一句话: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意思是,如果我们多做善事,虽然福报不一定立刻降临,但是灾祸却早已远离。而经常做坏事的人,不一定会马上遇上厄运,但福报却早已远离了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善不一定指望得到报答,其实在行善的过程中,你已经得到了福报。懂得与人为善,与身边的人关系融洽,纷争自然就少,烦恼之事也就不见踪影;反之,如果坏事做尽,把身边的人都祸害了个遍,自己早晚会因此取祸。即便身边的人能容忍你,也会对你避而远之。久而久之,你就会被孤立,成为受人厌恶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本是道家经典著作,教化人们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宣扬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的正能量。

关于善恶祸福的问题,《太上感应篇》上也有一句话: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这句话表明,福报和灾祸都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招致的。行善作恶产生的果报,不会凭空消失,而是如影随形地伴随我们一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陀说,微微一善,种永劫善根;慈心一发,灾消智朗。福祸不是上天注定,天地是无私的,而是有因才有果,你最终收获什么果实,取决于你撒下什么种子。我们今天的处境,都是由从前的种种经历造就;而今天的所作所为,又将直接决定将来的境遇。

《佛说无量寿经》也说:善人行善,从明得明,恶人行恶,从苦得苦,从冥得冥。切勿对自己种下的恶因心存侥幸,为了一己私利走上歧途,我们要时刻谨记,任何恶行终将得到报应。敬畏之心常有,方能得享福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东岳大帝宝训》

这是一本道家所谓的“神仙语录”,书中处处充满人生智慧。其中一句话脍炙人口:

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赠。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语句阐明,行善积德之人,其功德如同是春天花园里的青草,虽然每天的增长不明显,但时时刻刻都在增长。为恶之人,就如磨刀的石头,虽然在磨蹭间看不出磨损的程度,但时间一长,其富德必然有所削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为什么要行善积德?《三世因果经》里讲明善恶因果的规律,无论是帝王将相、贩夫走卒,都有百年归西一切成空的一天,唯独你在世间积累的因果却不空,要随着你生生世世地轮转。虽说行善积德积累的福报,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坚持不懈地去做,必然会对身心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古人常说:与其积钱积谷,不如积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善积德不在一朝一夕,而在长年累月的坚持。积小善成大善,坚持日行一善,将善良变成一种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道循环,周而复始。行善之时虽未见福,作恶之时虽未见祸,但终究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若春草,恶如砥石,善增恶损,一切昭然,所以“损人利己,切宜戒之”,“衣食随缘”,自然知足常乐,不可苛求“缘”外之乐也。

天地无私,祸福之道,全在人心。人生有八苦,痛苦的本源大多起于自心,用慈悲化解痛苦,用行善积德给别人带去快乐,人行好事,莫问前程,3册佳篇3句话,念到做到当下获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