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北京第一场大雪刚过半月,昨天16时10分,市气象台先后发布了暴雪蓝色预警和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预报15日19时至16日14时,本市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大于5毫米的降雪,北部的部分地区将大于10毫米;由于降雪,地表温度较低,易出现道路结冰现象,提醒大家注意防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天一早,京城天空阴沉,阳光没了踪影,似乎一切都在为降雪做准备。气象部门介绍,受偏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15日至16日华北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而昨天上午受高压系统影响,11时左右的相对湿度只有60%,下午随着偏南风推进,北京空气中的湿度才逐渐加大。湿度问题导致这场雪稍微有些推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距离2019年大雪已过9天

,俗语“大雪不冻倒春寒,大雪不寒明年旱”

大雪一年之中的第21个节气,其同雨水、小满相似都是反映降水情况的节气。大雪节气到来以后,降雪的概率会大幅度增加,温度也会随之有所下降,大雪更多指的是气候特征上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其意思是说大雪节气到来后气温就会下降,降雪的频率会增加,降雪量最多的时间段也并非在大雪节气。实际上,我国的地域辽阔,受纬度、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华南地区降雪的概率会十分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雪不冻倒春寒,大雪不寒明年旱”这句俗语的意思简单明了,大雪节气的时候天气不寒冷的话来年就有可能发生倒春寒,且有可能会出现干旱的问题。对于这种带有预测性质的俗语,要持辩证的态度来对待,毕竟俗语是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古人创造出来的,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色彩,不能盲目的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大雪不冻倒春寒

倒春寒指的是春季的气温回升速度较快,到了春季后期的时候出现气温持续下降的趋势。南北方地区发生倒春寒的具体时间存出现差异,其发生的是受到了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导致的,特征是会出现持续性的气温或者降雨现象。从“大雪不冻倒春寒”这句俗语来看,大雪节气的时候天气不冷的话很有可能出现暖冬现象,初春时节的气温回升速度会相对较快。如果在春季后期有冷空气出现,冷暖气流的碰撞就会更明显,即倒春寒引起的气温下降幅度会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大雪不寒明年旱

大雪节气到来以后本该气温降低,但气温还是相对高的话,也就意味着今年的降雪可能性就会小一些。降雪是北方地区冬季的主要降水形式,大雪的时候不寒冷有可能就会导致冬旱现象出现。从“大雪不寒明年旱”这句俗语来看是有失偏颇的,大雪节气不寒冷的确有可能导致冬旱问题的出现,但这并不能说明来年一整年就会出现干旱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已经如此高了,尚且不能根据某天的天气状况对一整年气候特征做出判断,更何况是在科学技术水平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

“大雪不冻倒春寒,大雪不寒明年旱”这句俗语是古代社会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但在现代社会还是要多以科学为依据开展农事活动。需要指出的是,冬季下雪对农作物能够带来诸多益处,比如抗寒保暖、补水除虫等,南方地区一般情况下降雪概率比较低,降雪的利弊要另行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耳熟能详的“24节气歌”数着数着已经到了最后几个了。这将意味着冬天进入冰天雪地,逐渐天寒地冻,气温越来越低了。

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此为大雪。此大雪非彼大雪,这个大雪节气是指天气变得寒冷,降雪的机率会变得更大,下雪的机会越来越多,此时大部分地区温度都会下降到0℃或者以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秧”,好多关于大雪节气的俗语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什么节气该是什么节气的样子,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只能遭殃了。

对于种植的农作物来说,像我们北方的冬小麦,尤其害怕碰到“倒春寒”,它的巨大危害是可想而知的。进入春天,万物复苏,小麦返青,突遇寒潮,很容易发生冻害,会给农民伯伯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造成减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冬天,该冷的天不冷的话,麦地的害虫就会安然过冬,冻不死害虫,明年开春麦田就会爆发大面积虫害,防治都很难。“明年旱”是指开春很可能雨水减少,形成春旱,毕竟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返青时需要的水分较多,干旱会导致麦苗分蘖受到影响,干枯而亡的情况时有发生,一大片一大片枯萎导致减产。

该冷就冷,该热就热,该下雨就下雨,该下雪就下雪,只有顺应了自然规律,庄稼才会有好收成。

(本图文均摘自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