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和尚送客,因问“雪落何处”被打耳光,圣严法师:不落外人田 | 文 三只眼文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大居士庞蕴,是六祖惠能的三传弟子,随石头希迁禅师与马祖道一禅师学习佛法,以一位慕道人的身份习禅,被誉为“白衣居士第一人”,与梁代的傅大士并称为“东土维摩”。

庞居士夫妻和一双儿女都参禅修持,洞悉彻悟大道,有关庞居士一家的公案故事,常见于禅门灯录中,而且,庞居士本人也有近200首偈语流传于世,开示后世末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禅门中有这样一段公案,庞居士去拜访药山惟严禅师,探讨佛学禅理,二人禅机契合,相谈甚欢。庞居士辞行时,药山禅师为表示对大德居士的敬重,便派座下10位和尚弟子去送客。

10个和尚毕恭毕敬地送客到山门口,此时正值隆冬,大雪漫天。庞居士心有所动,打了个机锋,他站在飘落如尘的鹅毛大雪中,说了一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10个和尚都没明白庞居士话中的禅机,大家顿时沉默,只有一个和尚不解地问:那么,雪落何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庞居士猛地转身,一记耳光打在和尚脸上,一声响亮,众和尚皆懵,被庞居士打耳光的和尚更是不知所以。

庞居士同时斥责道:你这样子也配称为禅者?阎王老子都不会放过你!

和尚不服,反问了一句:那你认为禅者该是什么样子?

又一记响亮的耳光后,庞居士说:眼见如盲,口说如哑!

在这段公案中,庞居士说“不落别处”,是指就在此处之意,暗示真如自性也是如此。和尚不解而被打耳光,实际上,庞居士是要打醒他的执迷不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禅宗修行提倡物我一如的真实体验,庞居士的耳光是想当下就截断和尚的惯性思维。一句“阎王老子都不会放过你”中,禅机满满,意思是你这样参禅,是无法解脱生死的。

第二次掌掴后所说的“眼见如盲,口说如哑”,阐述了不著色相,无有言说之一。既然已经说了不落别处,为什么你这个和尚还要无中生有,问雪落何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花不落别处,是不落分别处。佛说,诸法无我,离一切分别心。雪花如果也与有情众生一样,心有我执,落处分别对待,就不会有这般自在的雪景了。好雪代表真心,片片无我,片片自在,不落分别处。然而,却有人偏偏要细探分别处,因此,该打!

参禅修行,禅悟就在你身上,而不在别处,开悟的人对此禅机都心知肚明,但对于未开悟的人来说,这就很难懂了,所以和尚才问“雪落何处”。和尚在问这句话时,就已经起了分别心,无法看到雪落在“当下”,送客的10个和尚都没抓住这个“当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庞居士与和尚的对答,曹洞宗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第五十七代传人、当代佛学大师圣严法师,曾开示学僧,说“不落外人田”,属于自己的真心,只会在你这里,好比好雪不会落到别处一样,只会飘向你,飘落在当下。

未开悟的和尚妄念太多,没看到雪落在当下,却顺着“别处”这两个字,念头越转越远,真正转到别处去了,难怪要被掌掴。因为他“眼见如盲,口说如哑”,没有弄清楚自己错在哪里,睁眼如同瞎眼,口中能言却等同于哑巴,内心落了色相,留了声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法说,世间的一切法都如梦幻泡影,皆是虚幻不实的。又比如“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而众生却因妄想执着,把一切幻象执为实有,问出“雪落何处”的话来,所以造业受报,沉沦六道。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常诵读的佛经,从禅悟的角度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假相,众生所经历过的事情,也只不过如一场梦幻,一阵风吹过,不留丝缕,怎么可能抓得住呢?只是“随缘识得性,缘随心灭”而已。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众生的一切都是心性的作用,一切现象都是个人心性的显现,不管你认没认识到,心性都一直没离开过你,所以,众生常常产生执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悟之人“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在某时某地有雪飘落,当下即见,至于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握好眼前你能把握的风光。

因此,唯有觅得真心,进入无功之用,到达无为之地,才能本性立现,从而使人达到空朗宁静的境界。佛家说身相有生灭,而真性无生灭。所以,我们无须妄念纷纷,烦恼重重,只要胸怀坦荡,随缘任运,“不著色相,不留声影”,自身具足的佛性就会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