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没有目标的航行,任何方向刮来的风,都是逆风。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如果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就会变成一句正确的废话,缺少指导性。

最近半月利用通勤时间读完了李栩然写的《成为极少数》,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副标题:习惯总结和反思的极少数胜过止步不前的大多数。

写时间管理久了,习惯性地会把所有知识和时间管理结合起来,就比如书中开篇强调的自我驱动力,虽然并没有直接讲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的关系,但读完却让我如获至宝,重新审视了两者的联系。

思来想去,觉得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的关系,其实就藏在人人皆知的一个成语故事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凿壁借光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小时候觉得匡衡好聪明,但长大后才明白真正让他成为一代鸿儒的原因不是凿墙的行为,而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改变自身命运的抱负。

倘若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份抱负,即便拥有再优渥的条件也会停滞不前,而一旦拥有这份渴望,就算条件再艰苦,也会遇山劈山,涉水架桥,想尽办法一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这份抱负,狭义讲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往大了说就是懂得目标管理。

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前者只是术,如同匡衡凿壁借光中凿壁的行为,是为实现目标创造更多的条件,而后者则会唤醒如匡衡一般的渴望,寻找到内心最深处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聊目标管理,就必必须先说说它的两大特性——正确性和自我驱动力。

前者决定的是方向性问题,避免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后者则是动机性问题,决定着能够坚持多久。

有时候我们会抱怨自己不够专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你的目标动机不够强,换句话说就是:你拥有多强烈的动机,你的专注力就有多强。

心理学研究甚至发现,如果人们的动机足够强烈,即使连续三个晚上或更长时间不睡觉,也可以保持敏锐的专注力,但假如人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根本无所谓,那么很快就会开始打瞌睡。

所以,如果能够找到一个适合你的目标,便会源源不断的为你带来动力,不够专注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将目标管理落到实处?

老实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成为少数人》一书中,作者李栩然开篇就用几个小节的内容在重点介绍,管理学之父大师彼得·德鲁克更是用尽一生时间在研究。

碍于篇幅,本文只针对目标管理的两大特性,分享一些能够快速上手的方法。

第一:如何判断一个目标是不是对的?先来解决方向性的问题。

坦白讲,写这篇文章最难的部分就在于此,从逻辑的角度出发,这篇文章的框架极其简单,但如何顺着框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实实在在难倒了我。

查阅了很多书籍资料,一直在方法论的世界里兜兜转转,直到一次打车偶然在电台里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享誉世界的霍金,因为患有严重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的渐冻症),28岁时,霍金就只能依靠轮椅生活,等到中晚年时,他全身上下可以活动的关节就剩下三根手指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每听到霍金的故事,人们都会感叹天妒英才,大家都认为倘若霍金的身体能够健康,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多无比伟大的成就,但电台主持人却说霍金的成就,某种程度上反而是他糟糕的身体。

纳尼?当时听到这句话真是一脸的问号,坐直身体继续听下去。

主持人接着说:用天才形容霍金一点也不为过,17岁就考入牛津大学,还没毕业就已经小有成就,那时,摆在霍金面前的道路千千万,但因为一场大病,把它其他的路都堵死了,只剩下学术研究一条路,逼得他不得不一头扎进去,倘若按照霍金当年的习性,他是不会在物理学领域静下心来的。

这个故事比较沉重,也略显极端,但背后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我一直在纠结现在坚持的目标到底对不对,听完这个故事我才明白,决定目标对不对的不是某个目标的正确性,而是我们对目标是否足够坚定。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热爱,而是热爱的东西太多,反而不知道该怎样选择,在反复纠结,自我怀疑中错失了大把光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学会舍弃,我们还可以运用SIGN模型,学会挖掘自己的天赋,从自身优势出发寻找到奋斗的目标。

SIGN模型又称天赋模型,由马库斯·白金汉所提出,模型名称是Self-efficiency;Instict;Growth;Needs四个英文单词的缩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S代表自我效能,对自己可以完成某项工作的信心。
  • I代表本能,对某件事有着天然的兴奋感,想要迫不及待地尝试。
  • G代表成长,你有没有一些领域,一接触就比其他人进步更快?
  • N代表满足,做完一件事后,是感到精疲力尽,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

如果你有很多目标,试着从以上四个维度,找出一个最贴近SIGN模型的目标然后一头扎进去。

如果你没有目标,也可以从以上四个维度出发,思考一下哪件事可以为你带来兴奋感,能够让你沉浸下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

相对优势本是经济学领域的概念,与之对应的便是绝对优势,但在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中其实也存在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成为某领域金字塔尖上的人物,但在对比过程中我们都多多少少会找到一些自己比别人上手更快的领域,这也可以成为让你为之奋斗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如何提高目标管理的自我驱动力,为行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将SMART原则落实到行动,化为习惯。

既然说目标管理,就必须说说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SMART原则,要符合它。

目标管理最初是针对企业和组织而言,后来被人们延伸至个人自我管理的应用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代表specific(具体的),思考为了实现目标,你的行动计划是否清晰?
M代表measurable(可衡量的),思考该用什么衡量是否实现了目标?也就是说,你定的目标最好是可观测的,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A代表achievable(可实现的),思考目标实现的可行性有多大?
R代表relevant(相关性),思考目标是否和其他目标具有关联。
T代表time-related(有时限的)。人为的设置计划时间轴,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什么时候又是计划的关键节点?

一个合格的目标管理,以上五个原则缺一不可。

关于SMART原则更详细的介绍,可以点击文末推荐里查看过往以魏璎珞为例写的一篇文章《魏璎珞的目标管理术,值得所有人学习》。

2)多一点破釜沉舟的勇气,用环境的力量逼着自己前进。

去年有一部大火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饰演主人公的就是印度著名影星阿尔米汗,喜欢他的观众会知道他为了饰演好剧中爸爸的形象,从138斤增重到194斤,一个月增肥近56斤的故事。

但在《成为少数人》一书中,还讲述了这部电影另外一个故事。

在拍摄《摔跤吧!爸爸》时,一开始导演打算让阿尔米汗先把男主角年轻时的戏份拍完(和现实中的身体一样),然后再拍中年时的剧情,但阿尔米汗拒绝了。他提出:“我要先拍完中年时的戏份”。为什么?他说:“如果我最后拍中年时的戏份,拍完后我就真的没有动力减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便是善用外部监督的力量,绝大多数人靠内在驱动力很难达到理想中的自律,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更容易懈怠。

所以,如果自律性不够,但是能把自己扔在一个自律的氛围里,也是一种别样的“自律”。

比如大家习以为常的上班,某种程度上就会强制让我们的作息变得相对规律,相反真让大家自己安排时间,八成会在一个月后变得懒散起来,完成的事情比上班或上学少的多。

总之,内在的自律也好,外在的自律也罢,人只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自律的方式就可以,能够把自己丢到自律的圈子里就很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完《成为极少数》,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对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

但这本书介绍的内容远不止此,每一本书都如同一个打开世界的钥匙,没有哪一本书代表着绝对正确,都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这个极速变化的世界里,我们难免迷茫、彷徨,如果用一个网络流行语总结2019年,很多人恐怕都会用“我太难了”这句话来回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就像李栩然在书中所写:

每个人都有束缚自己的“茧”,未破之前,都过着虫一样的人生。
这个茧可能是贫寒的家庭条件,是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是父母无止境的争吵,是失败的婚姻,是毫无起色的工作,是看起来永远也买不起的房子……
在这样的茧里,如果我们睡懒觉,可能并不觉得有多难受,但一旦真正开始思考,就会感知到被束缚的痛苦。

当你觉得痛苦,觉得被束缚,想要挣脱时,恰恰证明你已经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未来很远,在那看不见的光年之中,未来很近,就在你的脚下,只要盯紧目标,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