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红是非多,剧红套路多。近日,随着古装剧《庆余年》的热播,播放平台腾讯、爱奇艺的“骚操作”也是不断。其中会员付费超前点播模式,更是惹怒知乎法律大V,怒提维权诉讼。

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腾讯爱奇艺纷纷回应此事,并于12月17日,修改超前点播规则,从会员支付额外50元提前观看6集的设定,改为每集3元的价格多看6集。

知乎法律大V宣布起诉爱奇艺“超前点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0元购买加速包”变更为“三元提前看本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热评:这种行为不能惯着,和家暴一样,只有0次和无数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说超前点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

今年8月份,《陈情令》在腾讯视频独家热播,临近大结局,网友却被“惊”到了,不是因为剧情,而是因为《陈情令》首创“点播模式”,30元解锁最后5集大结局。这是国内视频网站在VIP基础上再度对剧集观众超前收费的始作俑者,相当于电影频道的单片点播。

根据媒体公开的数字,此次“试水”令腾讯视频获得7000万的新增营收。尝到甜头的视频网站此后纷纷效仿,《没有秘密的你》《从前有座灵剑山》等几部在平台上播出效果不错的剧集,在大结局时都推出了“超前点播”。

这次随着《庆余年》大火,平台方会重施故伎并不稀奇——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从交会费免广告骚扰,到如今会员专属广告、中插小剧场、小窗广告等,视频网站一直频频试探VIP会员的底线。而这次由于超前点播引发的舆论大哗,只能说视频网站在VIP之外设置VVIP,变相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做法,已经触及观众的忍耐底线,忍无可忍,只能一触而发。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遇到好剧、好资源,视频网站为何不想着回馈付费的VIP,反而老是变着法子薅会员羊毛,难道真是“失了智”、“想钱想疯了”吗?

这背后,巨大的生存压力才是真正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多家媒体报道,2018年初,优酷和腾讯视频均作出了亏损80亿元的年预算。2019年,加上爱奇艺,国内视频网站三巨头仍然亏损严重。而另一方面,公开数据显示,爱奇艺、腾讯今年已经“合砍”1.86亿会员用户。在坐拥数量如此惊人的会员基础之上,各家视频网站为何仍然举步维艰?

内容成本和版权费用,无疑是支出里的大头。据统计显示,2019年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一共推出了131档综艺节目,其中爱奇艺54档、腾讯视频40档、优酷37档。而这些节目,是靠真金白银打造出来的。以爱奇艺为例,在2019年第三季度,爱奇艺的内容成本已达62亿元,占到了总营收的84%。将这些数据综合起来看,在表面的风光之下,各家视频网站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此外,各家视频网站的内容虽然看似丰富多彩,但留给观众的选择余地并不大。事实上,除了《庆余年》《陈情令》《长安十二时辰》等少数精品之外,由视频网站推出的剧集,观众真正能记住的并不多。

在剧集质量良莠不齐的背景下,某一部作品的“爆红”,也就成了商家不肯放过的最后一根稻草。再将这种情况和视频网站居高不下的成本联系起来,就不难理解,明知会引来非议,平台为何还要执意推动“超前点映”。

想打破“盈利模式悖论”,借鉴主打内容为王的海外视频网站Netflix(奈飞),或许是可行之策。

单看盈利方面,Netflix今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6.65亿美元,同比增长65%。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精品内容+付费用户”的运作。尽管Netflix愿意一年花费约80亿美元投入内容制作与版权购买,但足够优质的内容让Netflix积累了近1.2亿愿意每月支付13美元的“忠实用户”,这使得营收、优质内容、服务和用户体验形成了正向循环。仅2018年,Netflix就斩获美国电视界最高奖项艾美奖的112项提名。

抓住住户的心,不仅是在内容上,也是在服务上。对于国内视频网站而言,VIP上再收费是否合理,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问题,关键还是其提供的服务是否“值价”,以及变更规则前是否向用户明示,并征得大部分用户的同意;而非埋设“合同陷阱”,以一句“有权基于自身运营策略变更全部或部分会员权益”,轻描淡写便带过侵权行为。

盈利与口碑,并非不能兼具。对于如何平衡好这两点,国内视频网站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欢迎关注、分享,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号立场,非常感谢作者的辛勤写作,如有侵犯版权敬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