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规划平面图前,我们必须对每一位不同的住户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与研究,所以在用户欢迎的情况下,我们都会对委托人进行一次家访。

所谓家访,即我们设计师过去委托人现住之家进行记录及倾听之前的居住感受。这是非常必要的环节。在谈此概念时,让我们先回顾一下私宅的本质以及现在私宅设计的很多遗憾。

记得之前我说过,设计阶段有点象谈恋爱,而居住的阶段才是真正两口子过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婚姻是在冲动下完成的。比如说女方觉得这位男士很爱她,而男士觉得这位女士很优雅,然后彼此相爱。

很快地进入婚姻状态,而当真正进入婚姻,却发现此男或此女并非自己想象中那样,然后在后悔甚至开始想离婚。这就是不成熟的表现。在某个视角来看,设计家访是想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委托人的生活方式,进而设计出更符合他使用的设计。

而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的传播,往往把私宅设计内在的体现疏略了,绝对完美无比的意式厨房,高端大气的步入式衣帽间,商家对欧洲的设计推崇到极点,而常常忘记了我们的日常。

当我们家访了很多客户,也了解到很多实际家庭生活,我们发现设计不仅仅是视觉的表现。

比如说如此唯美的一个厨房,其实不适合你的一日三餐。举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厨房情景,(当然,你必须下过厨才能知道具体流程)如果你打过豆浆,或者是果汁,清洗这容器时是需要刷子的,如果你切水果时,是希望刀子就在洗菜盆前,而这刀必须要与肉用刀分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煎过饼,你习惯使用平底锅,而如果常煎,你巴不得锅就在你最易找到的地方。但是,这一切都给绝大多数人忘记了,特别是“设计大师“们。

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已经着手通过家访进行生活用品的陈列使用建议,我们会成立专门研究小组,把这块细分化,让设计真正服务生活,这会是21设计厨房生活情景系列内容。

家访专题非常有意思。如果生活经验不足或者不常观察生活细节的设计师,很难从家访中悟出什么道理。家访多套后,我们发现共性与个性有很大研究对象。共性,即几乎每家每户都存在的需求或者说痛点,而个性存在于每位用户对生活的投入及用心程度不同。

所以,有客户说,接受你们的家访也需要勇气,因为我们会坦露我们实际的生活状态。我们赶紧安慰,真实就好!其实每家每户都差不多。

写到这里,我想起大学期间找了一家装修公司学习,那老板实在是忙,天天想办法如何签单。有一次他带我们去他家看一处工艺,一进门口,我们发现一团乱,厨房的碗都发霉了,透着淡淡的恶臭。后面了解到,他正在与妻子谈离婚,生活实在不易,多少光鲜令人羡慕的生活,其实藏着你看不到的暗淡。

当我们崇拜某位大师,或者向往一家公司时,其实我们会给这些画上了情景,当我们真正进入其中时,发现有太多的不同。其实私宅设计也是这样,当我们一味想展示外在的形象或美好时,其实我们就没那么多精力去耕耘更重要的内在。

文化复兴后,人文主义推崇到极致,也没有所谓好与坏,没有所谓美与丑,我们做自己才是最精彩的。因为这样的思潮其实误导了无数多的人,让无数人陷入迷目追求当中。

整理此文时,我再次提醒自己,设计更有爱的家,无论身边的人追求什么,我们要坚信回归到生活的本质,当大家说,家一定可以百花齐放,为所欲为时,我更愿意去建造一所可以让灵魂安息的房子。

有时,看到七岁的女儿很主动地要求自己做饭,炒菜时,我感觉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其实不仅仅是帮别人去规划设计一套房子,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一期,我会让设计师了了做一个家访心得,同时也会让设计师小熊分享一下家访收获。通过几次家访实践,我会鼓励他们把这整理成一个课程,分享给更多设计师朋友或者是有心建造一所安息灵魂之家的用户。

附上两张王小妞现住家访图(不知道有没有刻意整理收拾,反正觉得是够整洁的样子了)试问几个问题(也是自我反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① 有多少设计师或自己有考虑过这些必需品的安身之处?

② 这些生活必须品给多少人轻视或无视了?

③ 每一件有什么用,你们知道吗?

④ 现实生活中,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去优化这些生活家里用品的使用吗?

⑤ 美是什么?

⑥ 展示能美吗?

⑦ 你的人生中,有哪些必须品给你疏略过或无视过?

《王小妞的情景家》是21设计实际案例的全程记录。在这里,你会看到私宅设计是如何从毛坯到完工的落地,你也会发现设计不是效果图,不是CAD,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

欢迎21设计用户留言,你们想了解这个案子的哪方面内容,我们也会尽量满足你们的期待。因为你也是这个案子的共创者。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