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草房子》,心里这几天都在想,或许就像小说里写的一样,人的命运,说不清,道不好,不管你是否珍惜眼前,该来的也总会到来,福祸相依,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有些事珊珊来迟,有些事猝不及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说,这是本温暖的小说,但我并不认为。

不管是红门里的杜小康、招人疼爱的纸月、让人嫌弃的秦大奶奶,甚至于主人公桑桑,作者赋予他们的角色命运里,更多的是孤独,失望、或者即将到来的孤独和失望。

距离油麻地三百里的芦苇荡,作者说,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一个仿佛能和羊讲话的孩子,他叫细马,一个坚强有担当的小男子汉,作者说,红辉和红砖的颜色溶在一起,将细马染成浓浓的土红色,其实,我觉得他不该叫细马,应该叫瘦马,古道西风瘦马的瘦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大奶奶说,这是我的地,地没有搭理她,除了桑桑,也没有人搭理她,她倔强的守护者她的地,她的小房子,她的艾。他走的时候,应该也没留下什么东西,如果说一定留下了什么,那可能便是河里最后的涟漪了。

当两扇曾为杜家几代人带来光彩和自足的红门,在霞光里消失的时候,杜小康没有说话,杜雍和倦了,他或许知道了这是命运的轮转。

这不是温暖,这是凄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油麻地的孩子们,这些故事的主角,在骄傲、不甘、委屈、孤独、承受中,度过故事的起承转合。当那些孩子抱团取暖,或挺起腰杆,又能让人内心不自觉的温暖起来。

也许,人生就是如此。农村长大的孩子,虽然没有经历那个更穷苦的岁月,但80年代、90年代,谁的心里没有倔强,如年少的桑桑,谁的心里没有孤独,如放羊的细马,甚至于看到被那些人抬来抬去的秦大奶奶。

时代的结果,烙印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影响着他们每一个家人,影响着他们自己

我们的孩子,在城市中成长,他们长大了看这本书,可能再也无法体会那种纯朴的,自然的,属于那个年代里的故事和闪光点,他们甚至不知道艾,不知道放羊、不知道薄薄的月光下捉迷藏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孩子上小学,我也要给他讲讲这本书,讲讲这里的风景和故事,讲讲这里的人物和归宿,在越发现代化、科技化的环境下,保留孩子的一点对于农村故旧的想象力。并且告诉他,珍惜美好的亲情,珍惜如今的生活,珍惜学习的机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