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斁伦”,“违天逆理,专事阿谀,利惑君心,阻塞义理之路。而汲引庸妄,戕伐国本,以奉事仇敌,袭旧京败亡之道”。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话语,都是后世用来评价南宋奸臣秦桧的。可以说,秦桧在天下后世眼中,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奸臣的代名词和“模板”式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南宋建立之初,秦桧为了个人功名富贵,极力揣测迎合宋高宗的心意,成为主和派的“铁杆骨干”。他对外屈膝投降,奴颜卑骨讨好金国,对内则狠如豺狼,对主战派将领痛下杀手,使得亲者痛仇者快,酿成了岳飞被冤杀事件的千古奇冤,受到天下人的一致鄙视与痛恨,遗臭万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纵观秦桧一生,他也并非生来就是十恶不赦的奸贼,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秦桧,生于公元1090年,卒于1155年,生于湖北黄州,后迁居江宁。其父亲秦敏学,当过几任小县令,很早就病故,并未积攒下资产,家庭经济窘迫。秦桧年轻时,为了糊口,一度担任私塾教师聊以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桧勤学不辍,公元1115年终于高中进士,先后担任密州教授、太学学正等职务,说白了就是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主要职能是协助国子监的博士教导学生,对违反学规者进行相应的惩处并记录上报,正九品的官衔,可谓微不足道。但秦桧位卑未敢忘忧国,对国家大事非常关注,并积极献计献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靖康年间,宋金矛盾激化,金国屡屡派兵南下袭击宋朝。宋朝君臣分为两派,一派是李纲、宗泽为首的主战派,一派是张邦昌为首的主和派,两派争执不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秦桧此时却选择站在主战派一边。

《宋史》记载,靖康元年,秦桧向宋钦宗上书《上钦宗论边机三事》,请求朝廷对金国应该态度强硬,不可一味姑息退让。秦桧在奏章中力主“金人狙诈,守御不可缓”,且“金人要请无厌”,不可轻易割地,金国使臣来访,也应降低接待规格,“不可令入门及引上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钦宗虽然没有答应秦桧的主战,但也开始注意到了他。后来金国兵临城下,宋钦宗派遣张邦昌前去金营议和,任命秦桧为副手。但秦桧却予以果断拒绝,并且慷慨激昂地说:“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宋朝使者此去无非是赔款割地,有悖于他的意愿,坚决拒绝了这个差事。

靖康之变发生后,徽钦二被掳掠到金营,北宋灭亡。金国人想在中原扶持一个傀儡皇帝,准备任命张邦昌为帝。秦桧听说这个消息非常焦虑,不同意让张邦昌上台,认为还是应当拥立赵宋王朝的后代为帝,这样宋朝江山还可以延续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凶悍嗜杀的金国人,秦桧表现的勇气百倍,他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向金国人上书,申明利害,认为金国人的举措大为不妥,“人臣安忍畏死不论哉?”就是掉了脑袋他也要说,“张邦昌在上皇时,附会权幸,共为蠹国之政。若付以土地,使主人民,四方豪杰必共起而诛之”,如果任命张邦昌为帝,只怕要天下大乱,坚决“抗言请立赵氏宗室”。

秦桧的耿直敢言,使得金国人勃然大怒,当即派兵把秦桧捉拿入狱,并把他和徽钦二帝一起押送到金国。从靖康之变中秦桧的表现来看,他年轻时也是个非常强硬的主战派,铁骨铮铮的好汉。但在之后的时间里,秦桧却并未能经得起考验,逐渐退化成一个软骨头投降派,和大奸大恶之人。

参考资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