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善文忠,继续咱们的佛教史,欢迎您点击关注留言和转发,万分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亲菩萨

上一篇讲因明学只是开了个头,今天继续。佛教的很多高僧,都曾经写过跟因明有关的论著,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龙树菩萨,在《方便心论》里边就讲述了因明之法,在他之后的弥勒菩萨著名的《瑜伽师地论》(国内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第十五卷中也详细的介绍了因明论法,之后无著菩萨在《显扬圣教论》第十卷论述了因明的论式方法。无著的弟弟世亲写了《论轨》、《论式》、《论心》三部书专门讲因明的,还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七讲因明论式。关于世亲菩萨和他哥哥无著,还有很多的小故事,方便的时候咱们可以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著菩萨

上面说的是早期因明的论式,也可以说是五因明的论式。因明学既然是论理学,那么它就有一个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就是辩论。就像辩论会。古印度人是怎么来辩论的呢?弥勒菩萨提出七个重要的条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七因明。

七因明分别是什么呢?

一、论体性,就是议论的题目,题目又有六种性质:⑴言论,⑵尚论,⑶诤论,⑷毁谤论,⑸顺正论,⑹教导论。

二、论处所,指的是适合议论的场所。场所也分六大类⑴国王面前,⑵执理者面前,可以理解为掌权的大臣王室或者贵族,⑶大众面中,⑷贤哲面前,⑸善解法义的沙门面前(6)在婆罗面前。

三、论所依,指立论的根据,辩论的方法。下面专门讲这一点。

四、论庄严,指辩论者的态度和语言的修饰。也有五项要求,分别是⑴博学广闻,善自他宗,就是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⑵言具圆满,就是辩论中的遣词造句言之有物,逻辑严谨,⑶心无忧畏,就是辩论要有自信,不能慌张畏惧,⑷敦肃,辩论时要稳重严肃,⑸应供,其实就是阿罗汉所代表是圆满成就的状态,这个不好解释,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像阿罗汉的底气十足的样子,那么牛气。

五、论堕负,就是在辩论之后,分析自己被击败的原因。一般有三个,⑴舍言者,就是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⑵言屈者,辩论之后理屈词穷,只能类似转移话题的方法来掩饰自己。⑶言过者,就是立论者的种种过失,导致失败。

六、论出离,就是观察是否有辩论的必要。这个是基础评判,如果条件不成熟,是不会展开因明辩论的。因为古印度对因明非常尊重的,而且态度十分严肃。不能象咱们东北人一样(不是地域歧视),一个说:你瞅啥呀?另一个说:瞅你咋地?然后就干起来了!因明不是这样,是相互切磋论理的过程,是有前提的。

七、论多所作法,就是辩论要有信心。也有三个方面,分别是:⑴善自他宗,于一切法能起议论,就是无论出什么题都可以。⑵勇猛无畏,处一切众能起议论,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都能展开辩论。⑶辩才不竭,就是随你怎么问难,我都能自在酬答,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古印度人对于因明的学问带有极大的敬意和严肃的态度的,七因明里最重要的是第三论所依,也就是说论证的方法。这是整个因明辩论的中心。在因明辩论的体系中,大家归纳的结论叫做所成立。所成立简称所立,所立有两种,一种叫自信,一种叫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和论证过程有关的言辞、知识等等这些要素,称为能成立,简称能力。能力共分八种,叫做八成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弥勒菩萨(在我国示现为布袋和尚,就是济公法师)在《瑜伽师地论》里提出来的,具体来说就是:立宗、辩因、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正较量。

第1条,立宗就是要确立辩论的命题,这里的宗指的是命题,也就是立论者和问难者之间争论的核心要点。

第2条,辩因是辩论双方支持自己的理论和反驳对方的观点所依托的理由和原因。

第3条,引喻,也叫譬喻,指的是为了进一步的论证己方观点的正确性,所举出来的各种例子和证据。

第4条,同类,是在进行引喻的时候,所举出来的和自己立论命题,里面的事物概念或者表述有关联,而且在类型上相同或相近的例子。

第5条,异类,和同类相对应,还是在隐引喻的时候所举的例子,只不过里边的事物概念或者表述没有关联甚至没有交集的这种例子,虽然没有关联和交集,但是这些例子同样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一类例子叫做异类。

第6条,限量,指不用经过思考和判断,通过眼,耳,鼻、舌、身五官就能直接觉知了的知识或者是经验。

第7条,比量,它是相对于上面那个限量而言的,指需要通过思考判断以及推理总结之后才能得出的知识、经验或者规律。

第8条,正教量,说的是一切智者所说的理论和教导,这个就像我们数学里面的定理之类的。

除了弥勒菩萨的这个版本,关于八成立还有安慧菩萨的版本,其中有六项是一样的,把引喻譬喻换成了合,指的是应用,同类异类换成了结,就是总结的意思。把命题、理由、引喻、应用和总结这五类,由于在实际辩论中最核心的部分,所以叫五分做法,也叫五支做法。这是早期五因明的模板。古印度人在辩论之中到底是如何应用这个模板的呢?下篇再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估计有些朋友已经懵了,怎么跟看《楞严经》一样,因明的专业论著里面的一些话,天书一般,太晦涩太难懂了,好多东西,我写这些的时候,也是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的,即使是用相对好理解的语言,但是,不是发心想学这些或想理解这些理论的人,也是没有耐心看完的。

这是一个快消的时代,大家看看不动脑筋的笑话和视频,轻松愉悦,谁愿意看这些烧脑的,看的脑袋像一团浆糊的理论知识呢?不理解这劳什子的因明,生活不是还是那样吗?好多人会这样想。

其实,佛教在印度的因明发展,是经律论里面论藏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像三条腿的凳子,缺一不可。而且我们知道,理不辨不明,只有在公众场合进行彻底的辩论,才能让大众广泛的接受。所以因明的发达,和古印度的整体大环境分不开,也是促进佛教理论系统不断发展和完善必须的。

但是,理解起来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有点困难,但是多看几遍就好了。也不是都要背过,理解个差不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