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凯迪

安史之乱后,唐朝将驻扎西北的大量驻军内调平叛,导致整个陇右河西之地空虚之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人东入大震关,取兰、河、鄯、洮等州,于是“陇右地尽亡”,同年10月,吐蕃军乘胜长驱直入进逼长安。唐代宗仓皇逃往陕州(华阴一带),吐蕃入据长安,立金城公主之侄李承宏为唐帝。这次都城沦陷可谓是唐朝三百年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刻,吐蕃的强盛也可见一斑,但是,为什么吐蕃人不能和北方游牧民族一样入主中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气候的双刃剑

在唐朝与吐蕃前期,吐蕃人曾经在大非川之战重创唐军主力,让四海归服的大唐第一次遭遇了惨败。唐朝远征军之所以在青海遭遇失利,一方面是吐蕃军队的势力强盛,然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高海拔保卫了吐蕃的腹地,残酷的高原反应让唐朝军队无法长期深入,使其从来没有遭到过唐军的实质性威 胁。但是,这种地势特征却是一把双刃剑,对双方都会产生影响 。

吐蕃得益于高原海拔,却受困于高海拔地带居民特有的惧怕炎热体质特征,使得自己的军事优势在遭逢内地炎热季节时往往荡然无存。青藏高原作为显著的气候特点就是严寒,高寒的气候塑造了吐蕃人独特的体质:“皮肤厚且致密,毛孔甚稀少,皮下脂肪发达,是以能耐寒耐燥,但不宜于炎热溽湿地方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藏族

比如,公元970年左右,开创藏传佛教新密咒的吐蕃大译师仁钦桑布和其他20 个吐蕃孩子去印度学习,结果这些孩子受不了印度炎热的气候,竟有19人相继去世,由此可见炎热是吐蕃人的“头号天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尴尬的作战周期

《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传下》记载:“吐蕃入寇 ,恒以秋冬。及春则多遇疾疫而退 。吐蕃人惧怕炎热的体质决定了他们在进入海拔较低的中原汉地时,只能选择秋、冬两季作战,一旦与中原军队形成犬牙交错的对峙之势,将战役拖到开春,那么等待吐蕃军队的只能是大规模的疾病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这种气候条件决定了吐蕃人很难对中原城池进行长期的军事占领与开发,因而只能选择利用秋冬时期掠夺粮食人口一番就退回高原地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吐蕃军队

从敦煌出土的吐蕃文《编年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从高宗显庆四年(659 年)吐蕃第一次与唐朝苏定方大战乌海附近,到公元763年吐蕃人攻入长安城,期间几乎所有的战争开始时间都是秋冬之际,这必然也与吐蕃军队无法忍受低海拔有着密切关系。

03.无奈的吐蕃

为了对应吐蕃的攻击,唐朝同样设置了“防秋兵”,这些士兵一般来自河北、河东、淮南,秋来春去,可以灵活的针对吐蕃人的攻击时间来进行快速的防御。另外,唐朝剑南道(四川盆地)的地缘优势也让吐蕃损兵折将。《新唐书》卷 158 《韦皋传》云:“皋治蜀二十一年,数出师,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

因此,吐蕃向四川的发展,以四川盆地的西缘为极限,向东南则以云南西北部的丽江县为极限;向东北,即向川甘边区、河西走廊、黄河中上游等地,则为其发展的重心所在。然而,拥有雄厚兵力的吐蕃也难以再进一步,并非力不能及,实则是天气使然。

参考文献:1.《新唐书》

2.于赓哲:《疾病与唐蕃战争》,《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