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每日邮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亚马逊采取多种措施治理平台虚假评论问题,但该平台上的卖家仍继续以每条15欧元(约合116元人民币)的价格购买虚假评论。

出售虚假评论的公司通过“测试人员”购买商品后发布四星或五星级评论,来帮助卖家获得大量的好评和销量的上升,而测试人员则会获得少量费用以及所购产品的退款。

事实上,刷单刷评的行为许多人都有过了解,也有许多消费者在网购时受到虚假评论的误导而购买了假冒或劣质的商品。那么作为商家而言,为何非要顶风作案,冒着违反平台政策的风险进行刷单?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平台的排名机制。众所周知,无论是淘宝、京东、还是亚马逊,当消费者搜索商品时,其搜索排行尽管与销量、评论、价格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但销量几乎占据了最大的权重。当产品销量上升时,其位于消费者搜索结果中的排名也自然会上升。

而根据此前数字营销公司BloomReach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有55%的美国消费者在购物时首选亚马逊平台,卖家的商品只要能出现在亚马逊搜索结果的前十,其销量就很有可能出现爆炸式增长。因而多数卖家都会通过刷单提升商品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以进一步提升真实销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当卖家推出一款新产品时,在评论、销量均寥寥无几的情况下,普通卖家借助平台分配给新品的流量很难为产品打开局面。即使有消费者发现了新产品,并有一定的购买欲望,但是在产品没有任何评论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买到劣质产品,很多时候用户也不敢冒险购买。因此很多卖家也会在推出新产品时进行刷单并进行虚假好评,帮助产品顺利渡过前期。

总的来讲,无论是何种情况,卖家刷单行为的最终目的还是只有一个,即增加销量,提升用户购买率。

不过刷单毕竟是一种欺骗消费者的违法行为,一来商户刷单之后会把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二来当消费者轻信了商家的销量数据以及虚假评论时,会对自身利益造成损伤,最后,刷单行为也会降低平台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并对平台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为此,亚马逊也一直对刷单刷评行为严厉打击。自2015年亚马逊开始严厉打击虚假评论以来,截止今年5月份,其已经对接受付费撰写虚假评论的个人和公司提起了5次诉讼,其中,2015年10月份,亚马逊更是直接将1000多名有偿撰写虚假评论的用户告上法庭。

而后,为了打击刷单,亚马逊还推出了用户一周最多上传5条评价的新政策,并封停了大量参与刷单的买家和卖家账号。今年以来,平台更是先后推出邮件索评功能以及更新《沟通指南》等,对卖家操纵评论的行为进行治理。

此外,在每年旺季来临前,亚马逊都会大力惩治刷单行为。近日,还有大量卖家声称收到了亚马逊的刷单警告邮件,亚马逊表示其已了解到卖家的刷单及操控评论行为,而平台不允许卖家操纵评分、反馈或客户评论。若卖家继续这种情况,平台可能会对账号进行封停处理。

然而即使在亚马逊持续的严厉打击下,刷单行为依旧在卖家之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甚至面对116元一条虚假评论的价格,还有众多商户趋之若鹜。那么,又是什么导致刷单行为屡禁不止?难道利字当头就可置法律、政策于不顾?

首先,刷单已经成为了行业惯例。在电商平台卖家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刷单找死,不刷等死”。随着电商市场的逐渐成熟,刷单行为也从早期的摸索时期进入了现在的成熟时期。当其他卖家都在刷单提升排名时,那些安分守己的卖家便成为了整个行业里的炮灰。这部分卖家要么也加入刷单的大军,要么便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惨淡经营。

其次,亚马逊对刷单行为的判定比较模糊。当商品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异常评论时,平台一般均可判定其进行了刷单,而对于新商品一天只刷一两单的情况,亚马逊有时便无法判断这两单是正常销售还是刷单行为了。

然后便是亚马逊无法一直保持高强度的打击力度。尽管亚马逊在每年旺季前夕均会大力惩治刷单行为,但在其他时间段,对刷单行为的打击力度便减小了很多。此外,对于一些刷单群组、网站等,亚马逊也某些情况下无法完全根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以上种种,造成了亚马逊乃至整个电商行业对刷单行为屡禁不止的现象。

不过如今,多个电商平台也都对刷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今年11月份,东南亚电商平台Shopee对禁止运输禁运商品及空包政策做出调整,当发现包裹为空包或商品与订单不符时,平台将会调查原因,一旦发现卖家存在刷单等欺诈行为,将会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