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以来,古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一直存在着联系和交流。但与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相比,古印度文明始终被低估。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古印度文明历史上屡次中断,二是古印度没有留下丰富的文字史料。其实,印度同样拥有灿烂的文化和历史,古代也涌现出许多超前的科技和发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史诗《摩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宗教典籍《吠陀经》中,都记载了一些离奇的发明创造。近年来,一些印度专家提出,古印度在数千年前就建立了电力系统,发明了类似飞机的"空中战车",甚至发现了万有引力。当然,这些观点还需要考古成果,以及出土文物的佐证。但是,最近印度出土了一件4000年前的陶器文物,吸引了海内外考古专家的注意。

这件文物是陶制的交通工具模型,印度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出土,制作年代是4000年以前。从工艺水平来看,这件文物并没有超越夏朝的陶器,造型也不精美。但它古怪的造型,令许多考古专家的迷惑不解,猜不出这件文物究竟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这件文物不是船。因为它虽然有雨蓬,但前端雕刻着巨大的牛首,还是平底的。这样的结构很容易倾覆,考古专家也没有发现船桨和船舵。

第二,这件文物也不是车。根据考古发现,4000年前的古印度已经出现了车轮。但这件文物上并没有车轮,还雕刻着类似牛蹄的纹饰。

第三,这件文物是运载交通工具。它的内部雕刻着15个人偶,都戴着奇怪的面具。其中12个人坐在两侧,有一位女性首领坐在中间的宝座之上,身旁还站立着2名侍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文物既不是船,也不是车,一次能运送15个人,究竟什么交通工具呢?印度考古专家百思不得其解。最近,有国内考古学家提出,中国夏朝可能也有类似的交通工具。根据《吕氏春秋》和《史记》记载,大禹治水时乘坐的一种交通工具,很像这件印度文物。

《史记》的《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时走遍九州,"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这里是说,夏朝存在车、船、橇和辇等4种主要的交通工具。国内考古界对于橇和辇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议。有专家说橇就是竹排,辇就是轿子。也有专家说橇就是木板,辇是一种类似木屐的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件印度文物的造型来看,十分符合《史记》和《吕氏春秋》中"泥行乘橇"的描述。这种平底的交通工具,如果使用牛马牵引,在泥沼中能够快速而平稳地前进。

当然,古印度远在千里之外,仅凭古籍记载,很难断定这件文物就是橇。另外,夏朝是否存在至今都有争议,考古界也没有出土过类似的文物。但是我们相信,文明的发展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4000年前的夏朝,存在这种先进的交通工具,也并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