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上期我讲述了360创始人周鸿祎,小的时候是一个被魔法棒点中的幸运孩子,从初中时起就深深地迷上了计算机。

而兴趣的内在驱动力又是非常巨大的,他在那个电脑并不普及的年代,克服种种限制,以超越常人的热情学习着计算机知识,成为了专业性的电脑高手。

从小怀揣创业的梦想,在他读研究生时,再一次让他觉得刻不容缓,他决定放弃研究生文凭,立刻去创业。

那么创业如他想象中的完美吗?接下来我继续为大家讲述吧!

01

第一次创业,他选择了做反病毒卡,并配了3.5寸软盘,通过软硬件结合来实现。当时瑞星在这个领域做得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周鸿祎选择做硬件杀毒呢?

因为当时他意识到中国用户都不愿意花钱买软件,而做硬件可以获得电脑的控制权,防范病毒的技术也易实现。

于是,他拉了两位同学一起来创业,本以为可以像《硅谷热》中的年轻人一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当时他遇到的创业艰难无法想象。做反病毒卡,意味着每天要在电脑上调试程序,而当时他们却连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都没有,可想而知当时的创业有多艰难。

于是他们就通过接私活蹭别人的电脑,边干活边研发自己的产品这样的办法,来克服创业的窘境。

但是这样用电脑测试的时间还远远不够,他们又想方设法的去学校机房蹭电脑,常常蹲守在机房门口,看到有逃课的同学没来上机,便混进去顶替。

有时他们还偷偷地去蹭一些导师的电脑,在同学们回宿舍睡觉后,一有机会在机房里用一个通宵。为了不被人发现,他们又在天亮之前翻窗爬墙而出。

在测试反病毒卡时,需要打开机箱插进去,常常状况百出。遇到电脑长鸣或黑屏让他们胆战心惊,要知道这些电脑可不是自己的啊!

终于有一天引来了警察,三人被带走审讯了。

他们被分开带进了小黑屋审讯,可是他们也不知道犯了什么事。来来回回的很多次被警察轮番轰炸后,周鸿褂终于知道原来是学校机房丢失了一批电脑配件,而他们的神出鬼没引起了最大的怀疑。

在被审讯了两天后,周鸿祎非常崩溃,便胡乱的承认了,差一点就签字画押。

后来他们被释放后,遭受了周围异样的眼光,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阴影,而《王朔文集》这本书治愈了他。

当时没有电脑用的困境仍然存在,很多人在这个事件后不愿意把机房给他们用,但有个机房的两位管理员伸出了援手。

02

1993年,完成产品研发后,周鸿祎常常跑到深圳电子市场采购集成电路和元器材,回来和同学一个一个的焊接,准备大量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凑巧的是那时上海刚好要举办一个国家级挑战杯比赛,是关于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的竞赛,周鸿祎便拿着这个产品去参赛了,获得了二等奖。

产品做出来了,怎样大量生产和寻找销售渠道,又成了他们迫在眉睫的难题。

那时周鸿祎还很年轻,也没任何经验,唯一能想到了就是和同学霸占了导师的办公室,在那里一起动手一个一个地焊接电路板,再一个一个地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完产品,他还要去找人设计外包装盒并打印。

可是这样做效率太低了,经同学提醒,他又找了校办厂代加工包装。

解决了生产和包装的问题,那怎么去销售呢?

他们采用了很简单的方法,在学校里贴海报做广告,效果还不错,成功的卖了几十张。

可是后面发生的状况出乎意料。

他们的反病毒卡在自己的电脑上没问题,可是在用户电脑上却状况百出。有软件冲突的问题,或者不兼容,甚至连开机都开不了。

周鸿祎被用户骂得灰头土脸,只得一个一个的去用户那里解决问题,这时他才意识到用户使用产品的环境远比实验中的环境复杂,而技术上的自负感也被沉重的打击了。

03

切身体会了自己做市场的不容易后,他想把这个产品转让,当时还幻想着把卖产品的钱,拿去买两台最好的笔记本电脑。

颇能折腾的他,又跑到北京去卖产品。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周鸿祎去了瑞星和联想,那时他还没有任何的谈判技巧,也不会说话,去瑞星三分钟不到就被赶出来了。而他去联想,却又见不到有决策权的高层。

他又混迹于中关村各处,一番兜售无果,甚至还差点被骗。

没办法他只好回西安,几个合伙人一合计,决定自己找销售渠道,通过代理商去卖。周鸿祎找到校办厂合作,不得已同意了销售拿七成的要求,最终卖掉了一两千张反病毒卡。

这次找销售渠道,让他明白了做生意是冷血和无情的,并不像想像中浪漫。

最终第一次创业无疾而终,事实证明硬件杀毒是行不通的,因为不能及时更新。

可是那时周鸿祎太年轻了,又固执又不专注,合伙人还因为利益分配出现了分歧。一个做技术的合伙人觉得技术高于销售,分配也应该占比多,后来还因此离开了。

虽然第一次创业失败了,但周鸿祎却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比如真实世界里产品面对的复杂环境,怎样找销售渠道,怎样商业谈判和团队管理。

另外,他还接触到了中国软件市场的第一线电子市场,还在其中收集了大量的软件回来自学,大约花了6000元买盗版软件。

他找到了很多稀有的软件,收集了几千种游戏和上万张软件,并且都在电脑上装一遍看看怎么回事,学习其中的用户界面,思考程序员这么做的思考过程,想象如果自己去做这个软件会怎么去做,从而无形之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

而他花在这些软件上的大量时间,只是出于兴趣自我驱动的,这再次印证了哪有什么天赋,天才都是一群疯子,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兴趣。

只有当你找到了内心真正的兴趣所在,才会全力以赴,才有可能成功,这才是成功的秘诀。

04

第一次创业后失败后,周鸿祎会甘心吗?显然不会,他认为只是一场意外。

1994年,随着计算机在中国的流行,英文版的界面又成了大众面临的问题,这就诞生了各种汉化版的软件,其中的商机显而易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大家还没什么知识产权的意识,周鸿祎研究了当时做的比较好的一家公司推出的平面创意系统,惊讶的发现就是一款略微修改后的英文软件的汉化版产品,再加上漂亮的宣传手册,然后霸占为自己的,而这样的产品又迎合了市场的需要,非常受欢迎。

这样的模式还不简单吗,周鸿祎立刻决定自己也做一套广告平面创意系统。

于是,他又拉来两位初中同学合伙创业。

第二次创业会成功吗?

事与愿违,迎接他的依然是华丽丽的失败,现实远比他想象的要困难的多。

做过平面设计的应该都知道,平面设计软件都要一套漂亮的字库吧,因此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解决字库的问题。而那个年代的资源又如此匮乏,他只好找到已经破解一套字库的师兄,花了3000元买了字库。

这在1994年,3000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周鸿祎为了筹钱,把参加创意大赛刚获得的奖品摩托车卖了,之后就几乎没钱了。

产品做好后,他和同学去了老家郑州推销,然而并没有什么起色,他又疯狂的招聘了几十人去全国各地推销产品。

郑州还没站稳脚跟就广撒网,结果可想而知。

不久,竞争对手也打到郑州,还踏踏实实的拿下了郑州的市场。

更糟糕人是内部招聘来的研发人员,发现了这款软件本质上就是汉化软件,于是直接把这个软件拷走改个名字卖了。

后来从他公司出去的很多人,都依葫芦画瓢,成立了类似的公司,复制了他的这个创业模式。

更意外的是他还被投资人骗了一台电脑和一套系统,而当时这个系统是软件捆绑了扫描仪、打印机,根据配置卖到五至十万。

在那个年代,这笔钱可算是巨款了。

第二次创业的失败对于25岁的周鸿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考验。他认识到做软件要专注,不能投机取巧,要有自己的壁垒。

05

两次创业都失败了,这让他意识到刚出校门就创业并不理智,真实世界里的血雨腥风也不是一个年轻人能适应的。

在外面摸爬滚打了两年,周鸿祎不但没挣到钱,还欠了很多债。身心俱疲后,他决定返回学校,老老实实地去拿那个原本觉得浪费时间的硕士文凭。

他给导师写了份检查,宽容的老师原谅了他,让他不敢相信的是导师还很欣赏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次失败的创业,让周鸿祎意识到自己只有技术还不行,必须到大公司历练,学习别人的管理技能,然后才能创业。

因此在师兄的建议下,他去了当时的行业翘楚北大方正。

这年,周鸿祎25岁。

好了,这期就讲到这里吧。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周鸿祎的计算机技术非常扎实,因此也就很自负,急于像《硅谷热》中的年轻人去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

然而现实世界里的创业并不浪漫,他把创业的坑都踩了一遍。

比如不懂合伙人间的利益分配,不懂如何有效率地大量生产产品,也不懂得如何和人进行商业谈判,急于求成不能踏踏实实地做产品等,甚至还被投资人骗。

但是所有的失败都是成功路上的铺路石,何况那时的他还很年轻。

那么他决定去大公司学习管理技能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扎实的计算机技能让他受到领导的赏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