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竹子,它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又与梅、松合称为岁寒三友。它是历代文人所喜爱的植物,在诗词画中经常能见到的它的身影,它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竹”的象形符号,这意味着在距今4000余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竹子便存在了。

“又东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硝”

这句话出自《山海经》卷三《北山经》,在《山海经》中,大概描述了300多座山,而其中有竹的山便占据了30多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在《诗经》中,也有许多提及竹子的句子,如《诗经.卫风.竹竿》中,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综合以上说明竹子在我国历史久远,伴随着中华文化从无到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起起伏伏。而竹子所形成的的竹文化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的竹文化,在物质方面,它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苏轼曾言:“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精神层面,从魏晋名士王徽之的轶事中能够看出竹文化的精神需求:“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 ‘暂住何烦尓?’”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

可以说,中国的竹文化,在物质上,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日常,而在精神层面,影响了我们的审美观、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等等。

竹子,在数千年来,被无数文人寄寓人格化的特点,高而飘逸,色绿而洁,高节而挺, 中虚而空的特点使得竹子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而竹画更是作为古今热门题材之一,以下是中国著名画家姜子龙老师的作品。

墨竹赏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子龙作品

在姜子龙笔下,如剑如矢、浓浓淡淡的叶片,也和细枝一样,都随着主干的走势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子龙作品

画中的竹子仿佛是活的,是有生命的,仿佛在“舞动”着。 姜子龙抛开“神似”“形似”这些问题,只以艺术家的直觉去画,“意在笔先”,在他来讲,每片叶子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化身为画中的粒子,簇拥着旋转的主干与细枝,共同谱成了一个谐和的、生命力无穷的小小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子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