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一热播电视剧 ——《大明风华》引发网络热议,网友们纷纷表示“被《大明风华》中的朱元璋吓到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明风华》剧情图

其实不止是《大明风华》,之前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中也出现过朱元璋的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邪不压正》剧情截图

据了解,这两部剧中的朱元璋画像,曾经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但是现在的中学课本已经不再使用这张画像了。目前中学历史教材上已经更换成故宫南薰殿旧藏的朱元璋中年时期的画像。

那么朱元璋的“真容”到底如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收藏于台北故宫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共有十二幅,其数量为列帝之最,但所绘内容极为特殊,根据画中的形象,可将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由宫廷画师绘制并用于供奉的官方版“御容”,另一类则是模样奇特、殊形怪状的“异像”。

官方“御容”有全身像和半身像各一幅,全身像高291.4厘米、宽162.8厘米,绢本彩绘,明太祖黑髭广颐,姿貌丰伟,端坐在金交椅上。

(朱元璋生于元泰定五年(1328年),洪武元年(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时年四十岁,正值“春秋鼎盛”,全身像应是在开国后不久绘制的,表现了创业之君踌躇满志、自信从容的气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身像为帝后像册中的一幅,太祖容貌与前者相同,只是须发皤然,已入老迈之年。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十岁的朱元璋去世,半身像正是其晚年的写照,神情慈蔼但双目含威,帝王之气犹不少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所谓“异像”者,仅台北故宫就有十轴之多,虽系南熏殿旧藏,但显然出自民间画工手笔,且年代多为明末至清中期,人物衣冠与明代制度及出土实物全然不符,甚至将皇帝的五爪龙纹画成了四爪或三爪的“蟒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熏殿旧藏明太祖“异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熏殿旧藏明太祖“异像”

这些“异像”的共同点是“朱元璋”都长着一张有别于常人的怪脸——面部狭长凹陷,下巴向前突出,胡敬称之为“凤眸龙颐”,并引用了何乔远《名山藏》的描述:“太祖高皇帝……日章天质,凤目龙姿,声如洪钟,奇骨贯顶。”

“奇骨贯顶”本为相学家术语,指的是额上隆起的“伏犀骨”,《人伦大统赋》说:“印堂有骨,上至天庭,名天柱骨,从天庭贯顶,名伏犀骨,皆至三公。”又说:“伏犀主大贵。”所有“异像”都没有表现出这一特征,反倒是将颏部刻画得过于“发达”,这种怪异的面容并非刻意丑化,而是来自相学中的“龙形”。

明万历刊本《剪灯新话·卷一·水宫庆会录》的插图上画有南海龙神广利王,也作“龙形”人相,端冕执圭,高居宝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万历《剪灯新话》插图

台北故宫的两幅清代“朱元璋”冕服“异像”,俨似《剪灯新话·卷一·水宫庆会录》中龙王之翻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熏殿旧藏明太祖“异像”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 “异人必有异相”,无论是传说中伏羲“奇骨贯顶”,还是项羽“重瞳”,亦或是刘备“双耳垂肩,双手过膝”,无不体现了“长得奇怪所以能干大事”的观念。

朱元璋出身赤贫,非常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

为使人信服,一度写过《周颠仙人传》、《纪梦》等文章神化自己。还故意将“神其形,怪其状”的疑像广布民间,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

其实古人应该早就知道那些“鞋拔子脸”的画像有问题。

当时南司空张瀚,曾入值武英殿,亲眼瞻仰过朱元璋。

他在《松窗梦语》中曾写过:“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像大不类。

可见朱元璋至少不是那张“鞋拔子脸”。

何况我们再论遗传,以明朝后代皇帝的画像作为对比,小编认为再怎么基因突变也不能一点都不像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异像”似乎只是对朱元璋的一种神化,强调他“真龙天子”的身份,其实跟他的真实相貌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END ·

注明:

图文整理自网络,侵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