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品

说到抄袭和模仿,玉雕行业似乎谈色生变,因为这一直是不可避免的诟病,还是那句老话,要想玉雕艺术走得更远,未来一定是以原创为核心的。

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让行业打通了,学习和看到的不在是以往闭塞的地域,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很多国外的艺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当原创者耗时耗力才创作出来的作品,结果不经意在朋友圈或媒体曝光,立马被仿得市场满大街,模仿者在材质和工艺及形式稍做了改变,以低廉的成本赚到钱,让原创者苦不堪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腾《随身佛》

与古人相比,没有知识产权这样的概念,在雕刻中主要以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为主,关于作品行业更多的是以流派以及风格等等这样的标准去评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和专利越来越被社会认可。这一点尤为在珠宝设计中较为明显,这群高等教育下的群体中,尤为注重设计版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玉雕行业似乎这个问题很薄弱甚至很淡化,很多人常常拿古人的创作来搪塞或掩盖,比如“难道有人雕了弥勒就不能雕弥勒了吗”之类狭隘的产权掩饰,乍听有几分道理,但是很容易陷入题材类别无意义的争议。有人也谈及玉雕行业这一块很难去界定,以说不清、道不明留一声叹息,陷入现实中的尴尬中,倘若这一思想在后一辈的雕刻者身上,那雕刻艺术永远只会停留在上一辈的阶段,没有进步也没有活力。

当然玉雕行业出现的这些问题,早在1984年出的专利法早已有了明确解释,这些问题都可以很好的解释,在排他性、时间性和地域性都做了一一阐述,篇幅有限,可自行度娘专利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附有眼界的业内人士、甚至局外人,看得更清楚,他们认为新的玉雕环境和氛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构建,玉雕很多时候是将设计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之所以有很多同款充斥,被不断被人复制和抄袭得很多,一来对于市场会形成恶性竞争,造成大量作品积压(市场已供过于求,“买方市场”占主导),对行业不利。二是对原作者是一种冲击,花费大量的研发及设计付之东流。三是对消费者是一种误导和欺骗。

在艺术层面抄袭不仅存在道德与法律问题,更主要的是与艺术的创造精神相背离。从长远看抄袭者是难以在艺坛上立足的。

玉雕界常见的三种抄袭现象

有评论把当前抄袭现象总结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暗中抄袭/模仿型,稍做修改,自以为能够瞒天过海。

第二种:公然抄袭/模仿型,抄袭/模仿者公开承认他的榜样是谁,美其名曰是用当代手法“演绎”,仿佛这样就能将他挪用他人劳动果实的行为合法化。

第三种:“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型,如若 “撞车”,纯属冤枉。但我个人认为,即使当事人确实是无心,那也只能说明两个问题——1. 自己对当代玉雕作品了解不够,自己在炒别人的剩饭都不知道 2. 他的作品概念太简单,太容易被别人想到。这样不管是有心无心,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即当事人是位二流艺术家。

李腾《随身佛》包装,木质材料为尼泊尔紫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腾《随身佛》木盒开合演示

很多玉雕人对此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公开,尤其是对互联网时代既充满期待,又害怕作品被人模仿,玉雕界在接触多位玉雕名家中,很多玉雕人在此话题上也表示担忧。但在信息时代下,无法逃避而是先入为主,对可信赖和权威平台成为不二选择。在以往的很多文章中,对于抄袭做了很多的阐述,也做了很多讨论。而笔者在近日,接连收到很多雕刻师的反馈,有人接连模仿李腾的《随身佛》,有点让人苦不堪言,幸好的是这件作品在玉雕界做过专题刊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仿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仿品二

(当事人系苏州一雕刻师)

看似好像不太一样,但是外观如出一辙,同样也是以佛龛的形制装进小佛,只不过换成了观音,难道是“撞车”了??以为脱了个外套,换了材质就不认得你了。其次时间上,晚于原创。据悉,连价格标都一样,何况这不是随意的标个整数,这就是明显的剽窃和抄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腾《随身佛》知识产权受理通知书

此前笔者采访了《随身佛》的原创李腾,这件作品创作的原委和过程与之分享:

记得特别清晰回到成都的第二天,夜里凌晨三点一刻,摊开画纸后,随身佛所有的构图,比例,尺寸,细节跃然脑海,一气呵成!仿佛又一次和那双眼睛在对望,心中又平缓下来,呼吸声也能进入耳中!这也许就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平静的湖面!随后实施:多次尝试,多次失败,再多次调整,最终心中的画面呈现出来!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在某一个瞬间被触动,也许热泪盈眶,也许平静如水,也许能深深呼吸……。

我在2017年有了初步的构思,并有了最初的设计稿,当时构思出来时颇为激动!慢慢的将想法落在纸上时又顿感失落,没有很好的贴合住内心的画面!然后搁置一旁。

18年四月份随行去到了青海,看到了辽阔的草原,天地一线,走进了塔尔寺。匍匐的朝圣者磕着长头,当身体贴合在地面的每一刻,是自身的信仰在朝拜!当我走进正殿的那一刻,一下被正中的那尊佛击中了,与之凝望,我感受到了他在呼吸,身体也在有节奏的起伏,眼睛能看到内心最深处的那一潭清水!背后一阵悸动!久久与之凝望下,第一次有了朝拜之感……

谈及这件作品被仿时,编者采访玉雕名家李腾,他发来这段话,编者觉得深邃,并值得很多创作者品读:

艺术和艺术品是分开的,艺术品像是石头,艺术像是一潭清水,艺术家是投石头的人,当石头落入清水时,会有层层涟漪荡开,这是艺术家给观者也是给自身的视觉画面!每位艺术家在投入不同石头时,会有交错的线条出现,但又是不同的!所以石头在落入水时的那一刻,留下自己的名字,荡起涟漪时也会有为自己盛开的波纹!共勉!

编者的话

模仿和抄袭是行业的一大病症,或许你有很大的胸襟,但也给你埋下了充满的危机地雷,成为受害者。希望每一位原创者都能收获应有的付出与回报,尊重知识产权,推动原创、推动玉雕,愿雕刻之路走得更久远。

支持创造,抵制抄袭!

你是如何看待行业的抄袭现象的?

你的作品被抄袭了,你会怎么办?

欢迎大家对本平台留言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