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注 云测一下 公*众*号,更多新鲜舆评等你来!

12月30日,久拖不决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一案,终于迎来一审开庭。至此,算上被带走、批捕的时间,这位“最年轻院士”已被“审而不判”地羁押了5年半之久——比身陷囹圄近4年的原浙大副校长褚健,还要多出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件始末:审限延期十六次,15位院士联名呼吁

2014年6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宁被吉林省松原市检察机关带走。当年10月10日发布的通报称,李宁被批捕。2015年8月20日、21日,李宁案至今唯一一次开庭,检察机关以贪污罪指控李宁,李宁坚称自己无罪。迄今为止,他已被羁押五年多时间,案件依然没有定论,此案经最高法批准,审限已经延期十六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事人李宁

由于李宁一案在学术界影响巨大,2019年年初,沈国舫、任继周等15位中国工程院及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致信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希望尽早审结李宁院士案;2019年7月14日,85岁的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投书媒体,就此案再度发声,其在信中呼吁,“司法界人士能挺身出来(就李宁一案)做出决断”。
律师辩护:李宁案与当年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合理密切相关

在15年唯一那次庭审中,李宁的辩护律师为其进行了无罪辩护。

律师认为,李宁案的发生与当年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合理密切相关,2014年之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要求每年年底未用完的经费以及结题后的结余经费都应上交,但由于新一年的课题经费经常出现较长时间的滞后,迫使很多科研人员用假发票等形式将经费留用,以解决来年经费断档期的经费使用问题,否则将导致课题无法继续进行。具体到李宁案中,他为实施科研项目而饲养的那些实验动物群体,都将因科研经费断档,而无法维持存活,“并且,李宁对具体经费操作事宜并不知情,无任何犯罪故意,不符合贪污罪主观方面构成要件。”

律师亦提到,在2014年之后,中国就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做出了较大的调整。

2014年3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就规定:“年度剩余资金可以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项目结题后,符合条件的也可留用。

“按照‘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按照后来的科研经费规定,李宁团队的做法连违规都谈不上,更遑论涉嫌犯罪。”李宁的辩护律师表示。

褚健与李宁:相似的案情,相似的经历

最近一些年,在科研经费问题上,许多科研人员、其中有些是学科带头人乃至国际知名专家都纷纷栽了跟头。

2017年1月18日,因涉嫌贪污身陷囹圄近4年的原浙大副校长褚健终于重获自由,而2014年6月20日被检察机关带走的原中国农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虽已被羁押5年多时间,但案件却依然没有定论。

褚健案件发生后,浙大800多名师生联名上书为其喊冤;李宁被捕第五年,博士生们依旧为他保留毕业合影的C位。

在被关押的前三年半时间里,褚健坚决不认罪,他认为自己问心无愧。但案件结果是检方变更起诉,指控褚健涉嫌罪名由贪污罪、挪用公款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行贿罪、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罪等6项,变更为犯贪污罪及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罪2项;涉案资金也由原来的1亿3000多万元变为238万余元。最终法院判处褚健有期徒刑3年3个月,并在宣判第三天将其刑满释放。在重获自由后,他说:“我没有辜负大家的众望,我是廉洁的大学副校长、清白的科学家、称职的教授、视国家利益和道德操守为生命的好人,永远不会改变!请大家不要因为我的个体遭遇而动摇信心,继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踏实工作,只有国强民富,才能抵御敌对势力,才能建设法制国家。”而院士李宁在唯一一次开庭当日,公开表示办案人员为了让他违心认罪,对他进行了威胁、侮辱和谩骂,并当庭推翻了此前的认罪书,此后一直坚称自己无罪。

褚健和李宁是否有罪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因为从现有资料来看,二人的案情并不十分复杂,无论是侦查机关查明犯罪事实还是审判机关定罪量刑本不应耗费如此长的时间——最应该讨论的,是二人被数次延长审限而长期羁押的合法及合理性。

我们知道,在审查起诉阶段检查机关补充侦查以两次为限,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而在审判阶段,除非出现中止审理的法定情形,法院不能在规定的审限内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作出有罪判决,就应该做出无罪判决。

上述两案中,长期羁押而又不做判决虽然程序上有法律依据,但从某种程度上却有违反疑罪从无的法律原则。从这些看,或许最高人民法院有必要考虑,对可以批准延长审理期限的特殊情况以及批准延长审理期限的次数做出具体规定,以解决类似的长期羁押而不结案的问题。

最后,从司法逻辑来说,李宁可以是一个好老师,但也可能涉嫌贪污,重要的是,法律应该给李宁一个公正的判决,给国家和社会一个经得起考验的交代。这既是响应舆论呼声,也是对法律精神的最好实践。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欢迎关注、分享,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号立场,非常感谢作者的辛勤写作,如有侵犯版权敬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云测 A P P,您的私 人 舆 情管 家,致力于个人网络舆情安全管理,为您提供集声誉测评、风险数据查询、风险预警、危机应对等功能于一体的个人端网信健康解决方案。安 卓应用商店搜索“云测”直接下 载,或是搜 索小 程 序“云测一下”,随时随地,想测就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