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剩下最后一晚。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这还不算“辞旧迎新”,但是日历总是要换一本了,新一年的flag该立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盘之后,我按照惯例看了一下股票账户收益情况。说是股票账户,其实我并不研究个股,今年也就只是看好一只医药股,拿在手里,高了减仓,低了加仓,单票仓位从没有超过总数的5成。剩下的买了300ETF和中小板搭配。然后就是不断打新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00ETF和中小板的成果,早在两个月前就大局已定,基本上都在40%的回报左右。而我因为一开始没有布局,和仓位中间变化的缘故,稍差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说的是打新债。

有一位知乎网友曾和我交流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今年6月份开始有纪律的打新债,我来晒一下实际战果(因为12月份的新债,现在还没上市,我就不加入了)。

2019年6月至11月,一共发行了45只新债。我基本上每次都会申购,一共中了15支,中签率33%(或更高,因为我有几次没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列表显示,每支新债锁定期最长不会超过30天。在我这15支里,上市当天,最差的亏了0.01%,最好的净收益率可以达到一个月就有20%。已经很好了。只不过新债的申购金额普遍不大,所以看着数额并不那么大。然而,投资本就是细碎的银子捡起来。

假设对上市首日的新债表现很不满意,持有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根据我的统计,上市首日基本破发的文灿发债,今天收盘时,价格已经到了123.9元。当然,也有表现疲软的。

说这么多,其实我就想说明几件事:

第一,新债确实有上市首日破发的风险,但只要持有足够时间,最差的结果我们也有债券收益——除了个别上市公司的系统性风险。

第二,持续稳定的交易体系,比交易本身更重要。

我看到“22%的收益跑赢83.78%的股民”这句话,我是又怀疑又感慨。我怀疑数据的真实性,我也感慨真的不如买年初持有指数就别动了。

个股走熊不抄底,走牛不做T,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这句话是多么重要,学着不乱动,基本上就跑赢了大多数人。这不仅仅是对投资。包括对人生,对命运……

2020年会如何,没人能预测。至少打新债恐怕也不能随便买了。

从曾经的“无脑打新债”,到今年开始出现破发的情况,而接下去,国家决定降低上市公司发行新债的门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意味着我们将更容易申购到新债,比如这个12月,就一共发行了32只可转债——之前6-11月才发行了45只——只要你参与,随随便便就能中个八九只新债;

或许也意味着新债赚钱的概率变小了,按照供需理论来说,之前肉少人多,肉的价格自然容易上。以后肉多人也多,肉价上不去,新债再也不能“无脑买入”,要好好挑一下了。

再加上注册制加快推进,意味着越来越多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股票,好坏都由市场决定。以前股票有稀缺性,所以连个ST股票都有价值,大不了还能做壳。以后呢?遍地都是壳。股票越来越难做了。或者说,散户式交易模式,越来越赚不到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还有一类理财产品很火,就是智能存款,又叫智慧型存款,或者存款+。

今年我们曾经写过两篇关于智能存款,但接下来的2020年,这样的产品或许要且买且珍惜了。

因为前几天有这么一个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靠档计息”定存产品,是指定期类存款提前支取时不按活期利息计算,而是按照最近一档利率计息。

之前我们在《这款3.9%的存款产品,取现秒变银行借款:存款天使还是征信恶魔?》中,曾经把智慧存款三种底层结构给大家详细解释了下,其中有一种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智慧存款就是很典型的直接采用靠档计息。

商业银行发行这种智慧存款,底层结构就是把我们的钱做成了定存模式,而我们需要用钱时,又用第三方机构的钱来置换我们的灵活性,这个我们在之前都说过。

现在,央行直接叫停所有定存的“靠档计息”。因为这种靠档计息,并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提前支取活期利率”,银行这么做,是揽储的无奈,银行在中间承担了成本,让利给客户。看起来我们暂时是赚到了便宜,但银行端却提高了负债。这种蝴蝶效应,很难说会不会缓缓降临我们身上?

不管怎么说,这种靠着靠档计息的存款产品,将会退出历史舞台了。且买且珍惜。

我发现,很多产品早期总是会让利给客户,比如90年代分红利率很高的保险,然后打新债上市首日动辄30+%的回报,还有一些已经消失了的理财品种。螃蟹,或许真的要趁早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央行这两年在加强金融行业的监管,努力扭转我们关于“刚兑”的认识,加强风险意识。

比如我们曾经以为买货币基金是不会亏的,就连银行的理财师也会告诉你,货币基金虽然不写保本,但基本也是不会亏的。但实际上,接下去货币基金很可能也会亏了。

其实今年7月的时候,浮动净值型货币基金就已经悄悄开始试运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理我就不赘诉了,精髓看下图就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图告诉我们,慢慢就连货币基金也不能无脑买入了。

不只是货币基金,所有的固定收益类都要面临“净值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句话说,我们以前去银行买理财,银行理财经理通常会对我们说,

“最近有个产品很不错,预期回报率能到5.2%,您看一下吧。”

以后就要换话术了,得说,

“最近有个产品很不错,过去一年曾经达到过6%,但是历史回报不代表未来业绩,最后还是要看净值。”

产品到期时,再也不是“按预期回报率”来,而是看最近的市场行情如何,决定了我们的产品最终收益如何。

留给我们“转变思维方式”的时间还有多少呢?

只有一年。最多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金融圈里发生了很多并不小的事,

陆金所宣布P2P转型,更多的P2P公司原地炸雷,亏钱的亏钱,进去的进去;

招商银行卷入“钱端app”逾期风波,诺亚财富也踩雷承兴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事件,银行、私募、财富管理圈一众懵圈;

还有股市里的黑天鹅,康美药业造假、康得新造假……临了临了,马上要跨年了,又多了一个昊华能源,

……

这些事件的背后站着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家庭,蒸发的都是一个家庭至少小半生的辛苦积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太多事都在颠覆我们过去的认知。我不会感谢那些炸雷或挫折,也不感激所谓命运的“馈赠”,只能说,所有的时间都是铺垫,承担我们该承担的,得到我们该得到的。

不管怎样,挣钱的饭碗,资产的安全,成长的焦虑,我们都成功挺过了2019。

2020年的理财之路,牢牢记住四句话:

风险控制第一,再无保本产品,

拒绝散户思维,找到核心价值。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努力,越幸运。2019,再见。2010年代,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