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首档科技创新名人访谈节目《解密科技》邀请到了原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中国地震局研究员何永年先生和内蒙古老科协应急安全服务专委会秘书长、内蒙古晶新科技董事长张日新先生,就地震预警和应急逃生的话题,为观众进行了深入解答。

地震预警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世界级难题。当下,各国所使用的地震预警系统,也多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而产生的时间差特性,依托震中附近的密集地震监测网络,在震后数秒内快速估算地震影响范围和程度,抢在地震波到达目标地之前自动发布警报。该系统的预警时间虽然相对有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警的作用,减少了部分伤亡和财产的损失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一:嘉宾张日新先生 :嘉宾何永年先生 图右:主持人邵明悦女士)

今年6月 17 日 22:55 分,四川宜宾长宁县(北纬 28.34 度,东经 104.90 度)发生 6.0 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不仅是成都市的101个社区、180个学校提前57-68秒响起了预警的声音,此外还包括宜宾市、乐山市、成都市13个区县等开通了广电和互联网电视地震预警的区域发出电视地震预警提示。此次地震预警不仅为镇区民众争取到了近一分钟的自救时间,更为以后完善地震灾难预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原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中国地震局研究员--何永年先生)

这件事在网络中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民众在惊叹科技的发达之余也有一些疑问,即地震预警难在哪里?原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何永年回答道:“严格地说,地震预警的前提是预测。基于预测,人们编辑并发布警报信息,是为预警。然而,预警系统不仅包括技术维度,也包括制度和文化维度。在接到预警信息之后,公众如何进行研判,是空袭警报,还是地震警报?确认为地震警报后,公众是否会手忙脚乱或无动于衷以及有无就近、安全的避难场地,这些都不是单纯凭借技术可以解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内蒙古老科协应急安全服务专委会秘书长、内蒙古晶新科技董事长--张日新先生)

当主持人问到如何看待地震预警的局限性时,内蒙古老科协应急安全服务专委会秘书长张日新先生回答道:“任何预警系统都存在局限性,地震发生作用的时间很短,给人预留的响应时间仅有几秒到几十秒。预警如果要发挥作用,社会公众在获得预警信息后,需要在短时间内采取避险行动。离震中越近,提前预警的时间就越短,造成的破坏往往越大。在距离震中较远的地区,如果社会公众不能够科学应对,而是慌不择路地采取不正确的逃生行为,反而会引发不必要的危险或损失。这也是过去对地震预警工作产生困扰、束缚的重要因素之一。”

做客《解密科技》栏目的两位专家均表示,地震预警系统存在经济、科技、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探索具有科学、实用、快速的预警系统是未来的研究和探索方向。同时,为有效应对地震频发的震情形势,减少大震巨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专家呼吁建立可提升政府灾情判断和应急救援决策能力的新型地震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