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在线(王磊)临近学生放假,在梳理针对学生家长的诈骗案件时发现,诈骗分子总是在假期临近之际伺机而动,马上寒假就要到来了,希望广大市民朋友们提高警惕,千万不要上当!

诈骗分子先是在短信、QQ或微信上冒充“孩子”,以本人手机进水暂时无法使用、正在上课无法接听等理由不当面沟通,虚构参加名牌大学培训等理由,并且往往声称是时间非常紧迫,利用家长望子成龙心理将钱赶快打入指定的账户中实施诈骗!

防诈分析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学生防诈骗知识,大家必须牢记。

诈骗分子的主要伎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假冒学校组织“专家高层次培训”“高考精英辅导”“研究生考前辅导”等理由,利用家长望子成龙心理进行诈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假冒“班主任”“学校领导”“辅导员” “学校同学”“老乡”等特殊身份进行诈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声称遇到“意外事故”、“突发事件”急需家长、亲朋好友汇钱解困进行诈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假冒“充值返利”“购买游戏装备回扣”“粉丝内部优惠活动”“快递客服退款”等方式,宣称能以小利获取优惠、回报进行诈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假冒能帮助“介绍打工”“网上点赞分红”等“中介服务”为名进行诈骗(更包括网络刷单)。

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

通常,下面几种不良心理意识易被诈骗分子利用:(1)虚荣心理;(2)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怜悯心理;(3)贪占小便宜的心理;(4)轻率、轻信、麻痹、缺乏责任感;(5)好逸恶劳、想入非非;(6)贪求美色的意识;(7)易受暗示、易受诱惑的心理品质等等。

以中小学生为例↓↓↓

1.思想单纯,分辨能力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同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虽有十年寒窗的经历,但与社会接触较少,思想单纯,对一些人或者事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更缺乏刨根问底的习惯,对于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或根本就不去分析,使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

2.感情用事,疏于防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但如果不假思索去帮一个不相识或相识不久的人,这是很危险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不少学生就是凭着这种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怜悯之心,一遇上那些自称走投无路急需帮助的落难者,往往就会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蔽,继而慷慨解囊,自以为做了一件好事,殊不知已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

3.有求于人,粗心大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人免不了有求他人相助的事,但关键是要了解对方的人品和身份。有些同学在有求于人而有人愿帮忙时,往往是急不可待,完全放松了警惕,对于对方提出的要求,常常是惟命是从,很积极自觉地满足对方的要求进而铸成大错。

4.贪小便宜,急功近利

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点。很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骗屡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不良心态。受害者往往是为诈骗分子开出的好处、利益所深深吸引,自以为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和好处,见利就上,趋之若鹜,对于诈骗分子的所作所为不加深思和分析,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最后落得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可悲下场。

如何强化

学生和家长防止电信网络诈骗该如何加强反诈?

1.要有反诈骗意识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然,防人并不是要搞得人心惶惶,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不可随意轻信和盲目随从,遇人遇事,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因为对方说了什么好话,许诺了什么好处就轻信、盲从。要懂得调查和思考,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反应。

2.不要感情用事

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是骗取钱财,并且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骗走。因此,对于表面上讲感情、哥们义气的诈骗分子(特别是新认识的朋友、老乡、遭受不幸的落难者),若对你提出钱财方面的要求,切不可被感情的表象所蒙蔽,不要一味跟着感觉走而缺乏理智,要学会听、观、辨,即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要懂得用理智去分析问题。最好能对比一下在常理下应作出的反应,如认为对方的钱财要求不合实际或超乎常理时,应及时向老师或保卫部门反映,以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3.对过于主动自夸自己本事或能耐的人,或者过于热情地希望帮助你解决困难的人,要特别注意。

那些自称名流、能人的诈骗分子为了能更快地取得你的信任,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大多都会主动地在你面前炫耀自己的本事,说自己是如何了得,取得什么成就,而且他正在运用他的本事、能耐为你解决困难或满足你的请求。当你遇到这种人时,你应当格外注意,因为你面前的那个能人很可能是一个十足的诈骗分子,而且他正企图骗取你的信任,此时你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此后是否上当受骗。

4.切忌贪小便宜

对飞来的横财和好处,特别是不很熟悉的人所许诺的利益,要有法治意识,学会理智判断和调查分析。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的,克服贪小便宜的心理,就不会对突然而来的好处欣喜若狂。对于这些横财和好处,最好的防范是三思而后行。

警惕

近期,冒充高中学生,添加家长QQ号或微信号,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班,缴纳培训费的名义进行非接触诈骗的案件频发。在此提醒,请各位家长注意防范!遇到以自己孩子名义主动添加QQ或微信好友,提供帐户要求汇款的,务必要和自己的孩子或学校联系核实,切勿直接汇款。

每一个学生和家长,一旦接到类似要钱的信息务必要提高警惕、有防诈意识,一定要及时与学校、孩子直接联系、亲自核实。对诈骗分子的各种理由、诈骗手段要有法治意识、防诈警觉。

此外,学生及家长上网也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尽量不要在QQ等网络工具上存储亲友的真实信息和相关图片资料,谨防被不法分子通过黑客、木马等手段盗取相关资料实施诈骗。一旦发现QQ、微信被盗号,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和亲朋好友,防范各类网络诈骗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