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无鱼之困”的言论在网上还稍有余温,“长江白鲟宣布灭绝”的话题再次引爆网络。

长江被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可经历5000年的滥补和破坏,生态环境变得愈发困难。长江白鲟灭绝的话题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和张辉博士提出。

在刚刚过去的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在浙江杭州的学术会议上称:经专家组的研究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长江流域有一句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

其中的“腊子”泛指的是鲟鱼、腊子等大型洄游型鱼类,而“象”就是只长江特有的白鲟。

白鲟身子类似剑鱼,非常有特色的头部长着长长的吻,长度约占身体的二分之一。且白鲟的生长十分迅速,成年的白鲟能生长到7-8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鲟的“遗照”

然而,白鲟这长江特有的鱼类灭绝了。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物种的灭绝只应该在恐龙的那种时代,遭遇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特殊事件才能导致物种的灭绝,如今的社会,哪里会存在动物灭绝的事情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殊不知,从中国近代算起,光中国就已经有十多种动物被宣布灭绝。例如:新疆虎、普氏野马、高鼻羚羊、台湾云豹、白头鹳、豚鹿、小齿灵猫等等。它们都和熊猫一样属于灭绝边缘的动物,只是熊猫受到了非常特别的保护而已。(豚鹿经宣布灭绝后,而后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发现了幸存的踪迹,全球剩余的豚鹿现保护于成都动物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动物园的豚鹿

从以上可以看出,灭绝不光是遇到小行星撞地球才会导致。

换句话说:我们危害地球的能力和小行星撞击地球相差无几。

如果我们再不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像电影《星际穿越》里演的那样:漫天风沙,能栽种的农作物仅存秋葵、小麦、玉米等零星的物种,并还在大范围减少;人类的生活目标就只是吃饱穿暖;科学家奋斗的目标是找到下一个人类能居住星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绝对不能将地球变成电影演的那样,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生活方式,保护环境才能保护物种。

第一:关于空气的保护

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水、食物,一般情况下,人离开空气最多能活3分钟,离开水最多活3天,离开食物最多一周,所以空气的保护成了首要任务。

怎么保护空气呢特别是温室效应严重的现在?

采用减排加吸收:严格控制工厂废气的放空;采取低碳生活的方式;执行国家的环保政策、落实环保方针;最大限度地植树造林;开发绿色能源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气污染

第二:关于水的保护

除开空气,水就成为了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保护水资源,从而就能保护人类。常见且不好的生活方式:开水龙头刷牙、洗菜水直排等浪费水的习惯、生活废水的直排、农业废水直排等。

怎样保护水资源呢?

采用治理、保护加节约:严格控制工厂排放;保护水源地;改变生活方式;开展节水行动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生物链的保护

空气和水经排除掉,剩下的就是食物,而因人属杂食性动物,每种动、植物对环境有有用,所以保护生物链就能保护环境。

怎样保护生物链?

首先就是保护每种动物的生存环境,禁止污染或逆向改变物种的生存空间;然后禁止滥补、禁止浪费;最后人人参与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态链:一环扣一环

改变生活方式不能说说而已,要实实在在的落实到每一个人,切实减少垃圾产出量,改变浪费的生活习惯,监督且禁止其继续破坏环境的现象等。

继“长江无鱼之困”之后,“白鲟宣布灭绝”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采用环保的生活方式,灭绝很快轮到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