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清修《明史》抹黑了明朝皇帝?我看了之后觉得截然相反(上篇),我们从太祖朱元璋说到了孝宗朱佑樘,从这些人的本纪中我们不难发现,清朝在修《明史》的时候,编撰官对他们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不仅没有抹黑,反而还有美化的嫌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紫禁城想象图

那么在明朝的中后期,建州女真已经逐渐壮大,甚至与明朝发动了战争并最后取代了明朝的时候,他们又给了明朝后期的皇帝什么样的评价呢?我们在下面继续慢慢分析。

在孝宗时候,明朝的局势已经由开局的方兴未艾到鼎盛一时,再到弊端凸显了。而到武宗时,明朝开始进入了一段荒唐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皇帝开设豹房、自署官号、修道炼丹、沉溺酒色、不问政事、与民争利、服食媚药、玩弄木工等屡见不鲜,而这些任性的皇帝,最终也付出了将江山给玩丢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宗朱厚照是孝宗的独子,可能出于少年的经历和对独子的宠溺,孝宗虽然在皇帝这份职业上干得不错,但却是一个失败的父亲。弘治十八年父亲撒手人寰后,十五岁的朱厚照当即放飞了自己所有贪玩的天性,在皇宫内相继开设皇庄、豹房,或是溜出民间,自娱自乐,同时还宠信宦官刘瑾,给朝纲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虽然武宗荒诞不经,天性爱玩,对政事毫无兴趣,但《明史·武宗本纪》里还是给了他一个不错的评价。

赞曰: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宗在豹房嬉戏

这里主要是说大明自英宗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但武宗还能除掉刘瑾这个逆贼,能御驾亲征,这说明他还是想像祖上一样建立些功勋的。不过他却是一个贪玩的人,经常做出些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幸好他用的人都是孝宗留下来的正直人士,所以虽然朝纲紊乱,但还不至于有亡国的危险。可惜的是,如果他能有点孝宗的样子的话,说不定还能成为一个中兴之主,也不至于被后人如此议论了。

这里无疑是对武宗提出了批评,但联想到武宗耽乐嬉游的一生,这点批评并不过分,算不上什么抹黑,最后还替他惋惜了一阵,这算是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宗驾崩后,由于没有留下一男半女,所以孝宗一脉就算彻底断了,而大位则便宜了他的小堂弟朱厚熜,也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嘉靖这个人不傻不蠢,但却有些自私,他在位期间明朝再次全方位滑坡,是一个名声本来就不好的皇帝。

赞曰: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顾迭议大礼……寻兴大狱。夫天性至情,君亲大义……然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不已过乎!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虽剪剔权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明王朝1566》严嵩剧照

由于嘉靖在位时间有四十五年多,要客观评价他并不容易,所以这里一开始对他有些夸赞,说“天下翕然称治”。不过说到这里后却笔锋一转,对他的“大礼议”进行批评,觉得他的这点行为过分了。之后则点出他在中后期不顾国家的内忧外患还大肆兴道,花了很多钱,甚至让国家出现了财政问题。虽然他还有除掉严嵩这种权奸的本事,但也就是个中等能力的皇帝了。

嘉靖的口碑本来就不行,考虑到他在位期间北边的忧患越来越大,甚至鞑靼人都打到北京城了,而东南地区则屡屡遭受到倭寇的侵扰,但他本人却潜心修道,几十年不上朝,还搞“炼丹”、“青词”、“二龙不相见”等奇葩的事情,能让后人评价他“中等能力”,不说他昏庸无道,已经是最大的克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厚字辈两兄弟六十多年的折腾后,明朝终于迎来了最后一个能获得还算不错的评价的皇帝,他就是明穆宗朱载垕。他的父亲比较荒唐,儿子也不遑多让,唯独有他还有点人主的样子。

赞曰: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第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俺答汗纵兵侵明

这里说的是穆宗在位的六年中是比较节约的,对百姓也有减赋的行为,而且还与俺答进行了互市,让边境安宁了下来,这可以说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了。但他却没有真正振肃乾纲,消除长久以来的积习,这说明了他这个人比较宽仁,但不够刚明霸气。

对穆宗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好听的评价,没有进行抹黑。毕竟穆宗因沉迷媚药而短寿,而且还有荒废政事的迹象,但这里只说他出于宽仁的性格而没有成功改革除弊,并没对他进行私人生活的抨击,这也是给了他十足的面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神宗朱翊钧是整个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一直做到万历四十八年为止。而他在位的时候明朝也发生了很多大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辽东地区建州女真越来越强大,已经达到了可以与明朝抗衡的地步。所以为了强调自己祖先的正义性,万历在《明史·神宗本纪》里没有获得太好的评价。

赞曰: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警入跸图》中的明神宗

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由于在位一个月都不到,所以光宗朱常洛没有自己的本纪,而附于自己父亲的《明史·神宗本纪二》中。和上一段是连在一起的。

从这里我们可见发现,到神宗后,《明史》对帝王的评价开始变得毫不留情起来。前面唯一一句肯定万历的话,还是建立在赞扬张居正的基础上。而自此句之后,朱翊钧就一直被臭骂,甚至毫不留情地指出“明实亡于神宗”。

那么,这里是清修的《明史》在抹黑明神宗吗?答案是肯定的,朱翊钧虽然有着诸多的黑点,但也有很多闪光的地方,比如在武功上,“万历三大征”就获得了完全地胜利。明朝出兵朝鲜半岛,帮小弟解决了“壬辰倭乱”,给了日本人狠狠地教训,这本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但这里并没有提到丝毫相关之处,这说明清修《明史》对万历的评价是有主观贬低倾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太祖努尔哈赤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倾向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在万历年间依附于辽东李成梁的手下,是为明朝军阀的家奴。所以为了努尔哈赤的起兵有理由,对得上所谓的“七大恨”,那么明朝的万历皇帝是一个注定要被黑得体无完肤的人。

因为在封建时代,君主要统治万民的话要讲究法理,所以如果万历是一个好皇帝的话,那么建州女真又何来的理由起兵叛明呢?所以这里就要讲究政治正确了,只有在万历昏庸、残暴、无道的前提下,努尔哈赤才能“天命所归”,带领大金走向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清修《明史》要为明亡找个背锅的人,那么这口锅谁来背合适呢?天启和崇祯都是不合适的,关于这点我们在后面会提到,所以思来想去,也只有将这口锅压在大胖子万历身上了。既然是亡国的主要责任人,那么万历是不可能获得好评价的。

两个原因结合下来后,《明史·神宗本纪》对万历的评价属于整个明朝皇帝中最低的。当然,在评完万历后,《明史》对光宗朱常洛又变得宽容起来,对于这位因服食红丸而暴毙的皇帝,编撰官是同情的,所以对他评了“潜德久彰,海内属望。”但实际上,朱常洛却常年失宠,在万历后期,他才算真正赢了自己的弟弟福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宗殡天后,大明也没有多少年可活了,但要是你在天启年间说大明就剩二十来年的话,估计也没人信。毕竟那时辽东虽然大部分被后金所陷,但几座重要城市都掌握在明朝手中,山海关仍坚不可摧,而且当时的李自成,也仍在美滋滋地做着明朝的公务员。

不过,《明史》对在位七年的熹宗朱由校评价如下。

赞曰: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绣春刀》 魏忠贤剧照

从嘉靖之后,明朝就不太行,到万历手里时更是溃烂不已,就算有刚明英武之君也挽救不回来了,何况是天启这样庸懦,又纵容客氏乱政,纵容魏忠贤陷害忠良的人。此时明朝已经人心背离,灭亡也就剩下时间问题而已。

这里全盘也是对天启的否定,但并没有视他为亡国之君。而“虽有刚明英武之君”也是一个假设,并不是拿来形容他的。这里给熹宗恶评的原因也很简单,明朝还剩下十来年,他“不可能”是一位好皇帝。而且他在位期间客氏和阉党把控着朝政,又除掉了熊廷弼,这种自毁长城的行为,自然也是无法获得好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朱由校二十三岁驾崩,朱由检接盘的时候,明朝也就剩下十七个年头。可能在大家看来,崇祯作为亡国之君,肯定要被黑得体无完肤,为史官所臭骂。但神奇的是,事实却截然相反,在《明史·庄烈帝本纪》中,亡国的崇祯非但没被唾骂,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赞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山风雨情》崇祯剧照

这里说得已经很明白了,崇祯很能干,一上位就做掉了魏公公,希望国家早日安宁,但此时的明朝已是大厦将倾,他也没有任何办法。虽然他在位的十七年中很勤快,不迩声色,说起来比起万历等人不知高到那里去了,但此时明朝气数已尽,他最终也只能默默接受这个命运。后面是舔大清的,就不翻译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史·庄烈帝本纪》对崇祯是非常惋惜的,甚至对他的勤劳治国表示了很大的肯定。不过整段评论中的重点却是“气数使然”和“大命有归”,重点指出明朝亡国是应该的,是天命使然,哪怕有崇祯这样的人也无法改变。说到底,还是想宣扬“天命论”,不过明朝也不要怪谁,毕竟朱元璋也是以这种理论起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末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

可能此时有人想,既然崇祯那么值得可惜,那为什么大清还是要取代他呢?注意,在大清的角度,大明亡于闯贼,大清入关是来帮助崇祯报仇的,所以在共同拥有闯贼这个敌人的前提下,崇祯俨然已经成为了大清的“自己人”。

所以此时大明气数已尽,被闯贼所灭,而大清正好是“大命有归”,替大明剿灭了“贼”后接盘了整个江山,让这种入主中原的行为变得有理有据。所以此时没有必要给崇祯恶评,反而是惋惜,才显得闯贼的“贼性”,让大清的“大命有归”变得无比正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