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应该算是北宋文坛最逗比的文人了,至今民间还有很多关于他的趣事。

他在被贬黄州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钱。

他曾有诗云“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大意就是穷的所有人都知道了。

后来他遇上了一个人,心里觉得有些安慰了,因为此人竟比他还穷。

当时他曾作文曰:“马梦得与仆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者。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

这句话大概意思就是说有个叫马梦得的穷鬼,和他是同年同月的生的。

因此他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年这月出生的都是穷鬼。

而他和马梦得就是穷鬼中的穷鬼,尤其是马梦得,简直就是穷鬼中的战斗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写这样一段话,其实没什么恶意,只是为了调侃戏谑罢了。

原本“穷困”应该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可是到了苏轼的嘴里,却少了几分悲伤,多了几分乐趣,所谓苦中作乐大概便是如此吧。

逗比的苏轼还曾写下一首很搞笑的诗,翻译过来就是:有个丑老婆就不错了,总比没有强。

这首诗名为《薄薄酒》,全文如下:

薄薄酒,胜茶汤;

粗粗布,胜无裳;

丑妻恶妾胜空房。

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

珠襦玉柙万人相送归北邙,不如悬鹑百结独坐负朝阳。

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世忙。

夷齐盗跖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都两忘。

薄薄酒是流行于宋代的一个词牌名,取安贫乐道之意,说出了很多清高隐士的心声。

苏轼的这首词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看似搞笑,实际充满人生大智慧,值得一读再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词的开头五句,连用三个对比,引出全词的中心思想——知足常乐。

酒味淡薄,但是总比粗茶来得好;粗衣麻布虽然不舒适,但是也总比没有衣服好吧;家中妻妾丑陋粗俗,但是总比没有妻子强吧。

苏轼的这些对比看似粗俗浅显,却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

《道德经》有言“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正是因为抱着这种知足常乐的豁达态度,苏轼才能在屡遭贬谪中,依然豪迈不减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的两句引用的是陶渊明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对于共鸣利禄的看淡。

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官,每天天不亮就要在午门外等候朝见,天寒地冷,霜冻结满了两只靴子。

这样苦不堪言的日子,还不如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呢!他在酷热的三伏天可以高卧在北窗下,凉风吹拂,怡然自乐。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躬耕陇亩,历来深受文人雅士的追捧,他在《与子俨等疏》中曾言“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后来“北窗高卧”就成了闲逸自在的代名词,陆游在《暑中北窗昼卧有作》也曾云“高卧北窗凉,超然寄疏豁”

高官的“靴满霜”和隐士高人的“北窗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谓富贵功名也不过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的两句依然是对功名富贵的批判。

那些王公贵族,死后万人相送,身披金缕衣,可是最后还不是埋葬在阴暗的坟墓中,化为一抔黄土。

想想还不如那些穿着粗衣麻布,独坐田头,晒着太阳的农夫呢。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古代多少读书人的梦想。

可是苏轼却说那些王公大臣还不如田舍郎逍遥,当然这是从思想境界来说的,可是当时的人能达到这一境界的又有几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到这里,最后他不禁发出了“万世忙、忧乐都两忘”的感慨。

生前富贵又如何?最终不还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春秋时期的伯夷叔齐,大仁大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盗跖为祸天下,死在东陵之。

他们的死有什么高下之分呢?

人生不过是大梦一场,不如畅快痛饮,忧乐两忘吧。

封建社会,文人对于清高的伯夷叔齐向来是推崇的,对于盗跖是不齿的,可是苏轼却将这两人相提并论,这在当时也算是例外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名利是鲜花,更是枷锁,放下才能自在,这是苏轼想要告诉世人的哲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诗通过对比,揭示了人生哲理: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看似搞笑的语言,实则充满人生大智慧,值得一读再读。

不知你是否也喜欢苏轼?欢迎一起来分享哦。

- END -

作者:凯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