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历来为人所称道,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都曾吟咏“昭君”。

例如李白的“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杜甫的“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白居易的“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在这些诗词中,最为经典的当属王安石的《明妃曲》,曾轰动文坛,被誉为古今第一。

全文如下: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昭君是我国的四大美女之一,她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很小的时候便被送入宫中。

她天生丽质,无奈得罪了宫廷画师毛延寿,所以她的像被画得最差,因此在宫中多年,却始终得不到汉元帝的召见。

后来呼韩邪单于来汉朝求亲,王昭君自告奋勇,和亲塞外。

在她出嫁那日,汉元帝才知原来宫中竟藏了这样一个倾国倾城的大美人,可惜悔之晚矣。

王昭君出塞后,先是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呼韩邪去世后,又嫁给了他的儿子,甚至有传闻最后他还嫁给了呼韩邪的孙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以一己之力换得了汉匈几十年的和平,可是她心中的苦痛又有谁知道呢?

在她晚年的时候,曾多次上书要求回归故里,可是汉室朝廷都拒绝了她的请求。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是她的真实写照。

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昭君都是幽怨的,而王安石的这首诗不一样。

在这首诗中,她极力赞扬了王昭君的美,她的美是由内而外的。

虽然也有悲苦之情,但是又融入了家国情怀。

也许正是这样与众不同的写法,让这首诗轰动文坛。

当时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读后,都曾和诗,可是却都自叹弗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歌从王昭君“出汉宫”写起。

那日王昭君启程离开汉宫时,忍不住潸然泪下。

她那梨花带雨的面容,令当时的汉元帝几乎无法自持。

“泪湿春风”一句算是正面描写王昭君的明艳动人,而“君王”一句则是侧面烘托,从汉元帝的反应来看,王昭君的容颜是有多不凡,连坐拥后宫佳丽的皇帝也不能自持。

接着的四句算是为画师毛延寿平反。

汉元帝归来的时候,忍不住责怪画师毛延寿,王昭君这样的美貌是他平生未曾见过,却因画师的缘故,让他白白错失佳人,所以一怒之下便杀了毛延寿。

后世很多人都和汉元帝一样,十分痛恨画师毛延寿,正是因为她,害得王昭君这样的绝世佳人,埋骨塞外。

可是王安石这里却用了“枉杀”二字,这是在为毛延寿抱不平啊。

因为在王安石看来,王昭君的美貌,再好的笔墨也无法勾勒一二。

这四句看似为毛延寿抱不平,其实还是为了突出王昭君的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的四句写的是昭君出塞后的悲苦之情。

她明白此番出塞,恐怕再无回归之时,但她对汉室的眷恋却从未改变,她的身上一直穿着汉朝的服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望着南飞的大雁,想让它们为千里之外的家人传信。

鸿雁可以南归,可是她却再也无法回去,她的心中该有多悲痛。

接着两句写的是家人的安慰,无形中加深了悲剧。

万里之外的家人传来消息,让她安心呆在塞外,不要挂念家里。

看似安慰,实则饱含辛酸。

家人也知道昭君是不可能再回来了,与其让她沉浸在悲痛中,不如劝她放开。

可是这样去国离乡的悲痛,一般男子都无法承受,何况是昭君这样的弱女子呢?

而如果只是表达昭君的悲苦,这首诗也不会这么受后世称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幽居长门的陈阿娇。

你们没看到那被幽闭长门宫的陈阿娇吗?只是咫尺之地,汉武帝也不曾回首,失意的人生哪里分什么南北呢?

确实如此,如果王昭君呆在汉宫,也不过是多了一个深宫怨妇罢了。

和亲塞北和幽闭深宫,都一样是悲剧。

而她的悲剧又暗合文人志士的怀才不遇,所以很多诗人咏昭君其实咏的是自己。

王安石这里也是如此,当时他曾向宋仁宗上了一封《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却没得到重视,心中苦闷,故而以昭君的悲剧来浇心中的块垒。

后来这首诗轰动文坛,被誉为古今咏昭君第一。

不知你认为这首诗能否担得起“第一”的称号呢?

- END -

作者:凯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