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见到姜子龙老师对竹的热爱,三十余载对竹的执着,令我深感敬佩,姜老师如古时圣贤一般,开慧了我,而引得我对竹有了深深的思考。

竹是美好的,它可以弃一切污垢,直接进入对于生命本体纯粹、直接的拷问灵魂,它可以让一种美质的东西占据心灵,它可以把人生的一种旷达放进广远的天地间任其飞翔和驰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子龙墨竹

于是在长长的一段岁月里,我时时刻刻地留心绿竹能给予我以人生慰籍,并以此来勉励自己.步入而立之年后,这种情感愈加强烈和浓厚,从而在阅读历朝历代的古诗文中,认识和超拔关于生命本质意义的思考。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南朝刘孝先《咏竹》

非君多爱赏,谁贵此贞心。——隋朝明克让《咏修竹》

绿竹半含,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唐代杜甫《严郑公宅同味竹》

晚节先生道转孤,风霜惟有竹相娱——宋代苏轼《竹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的借竹抒怀,令我看见了另一个天地间的另一种人生的趣味和追求所在。

我想起舜帝南巡死于苍梧后,他的爱妃娥皇和女英泪凝斑,想起竹林七贤于竹林中吟诗作画情景,想起陶令清推开竹门到东下那修磨心性凝思禅理的情境。

让我慨叹不已,是啊,古人能以竹的虚心嫌逊,知其中的虚怀若谷,竹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为人生追求之大境界,去为其大的精神世界开拓一个广阔的空间,从而完整我们的人生。

当年的先辈们已竹为楷模,在凄风苦雨里生生不息,在万劫不灭中顽强地挺起身躯,为人类的大同与自由而奋争,等等这些优秀品德,不能说不是给我们这些现代青年借鉴与参照的样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有阳刚之气,又具阴柔之美。三千年华夏国粹,竹君始终是东方人追求的境界,但同时又与东方文化紧密相联。一管柔可以写出最美的文章,可以画出最迷人的图卷,那些竹简史书的鸿篇巨著之所以流传下来,大可将竹之功记上一笔。

竹是人忠实的伴侣,它任砍伐任焚烧,粉身碎骨无无悔地为人类服务,让我深切地感动。读竹而知人生苦乐,读竹如读人生整个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片片征服风霜雨雪的竹林,是生命强劲的真实写照。它服务于人类,它又启示着人类它和人一样,为一种生存状态而活,也没有什么能阻挡得了它的生长,即使是巨大的石块,也会被它掀翻,冲出坚硬的地壳而奔向阳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站着生也站着死,它一生青翠一生无所牵累,它拒绝尘世之繁华之所,力把自己交给最边远最坚苦、最贫瘠的地方。高山,平原只要有根,就有它生命的旺,这是竹不同于其它植物的本质地方,难怪古人把孤松微竹和脂梅称为“岁寒三友”,其中的意蕴和神髓,足可理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