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这句歌词几乎烂熟于每个人的心。随着互联网公益的普及,随手做公益甚至成为了当下的时尚。而对于小梅(化名)这个中度抑郁症患者而言,捐款已经成为了一项上瘾的操作。4年时间她向218家基金会捐款16963笔,共计55万余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梅丈夫苏浩(化名)认为,自己老婆是因患抑郁症(中度)无法控制自己,才捐了家中的储蓄。自2019年2月起,苏浩开始向218家基金会提出退款申请。这可给这些基金会出了大大大难题。为了解决“退款”的问题,众基金会只能绞尽脑汁,各出奇招。截至2019年10月,有近30家基金会表示可以退款(资助),合计约38万余元。

为了“退捐”,基金会们想尽了办法

2016年9月1日起,中国首部慈善法正式施行,该法不但明确了慈善活动的范围,同时对于个人公开募捐、捐赠人悔捐、单位强行摊派募捐等行为做出了严格的法律约束。此后,社会上频现的诈捐、悔捐现象可能会被起诉。

与此同时,慈善法也规定了慈善组织应当及时主动向捐赠人反馈有关情况。至此,慈善组织的资金去向再也不能是一笔“糊涂账”,而是要每年向公众“晒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面对小梅的情况,已经捐出的善款,落到了实处甚至已公开“晒账”,现在重新追回,对于每一家基金会而言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一位不愿具名的扶贫类基金会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家接受了小梅约1万余元的捐赠,早在当事人提出退款要求前就已将善款转给相应的贫困户,要求受助人退款的事情没法操作。

小梅的捐款项目里,多数属于一对一的贫困帮扶项目,比如圆艾滋儿童上学梦、各地水灾、免费午餐、给爷爷奶奶添新衣等等,而且时间跨度长,绝大多数的善款早已执行完毕,这时候要把钱一笔一笔追回来,该找谁追?

其中一家基金会一度尝试通过内部重新立项,试图以救助的方式返还部分资金,但是,这家基金会有个特殊情况:按照规定,他们只能给贫困户捐钱,而苏浩一家并不是贫困户。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曲线救国,采用“救助”的形式,先后通过4笔给苏浩返了8万余元。

还有不少基金会是通过工作人员 “自掏腰包”给苏浩一家捐款来解决退捐难题。

也有一些基金会通过让苏浩补签一些诸如“大病医疗补助”之类的协议,以救助抑郁症病患的名义给苏家返现……

原本是一场献爱心做好事的初衷行为,最终演变成了慈善组织大型“造假”退捐现场。

面对悔捐退捐难题,腾讯公益有一个“神器”

如今中国的公益事业借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走在了世界前列。以腾讯公益、蚂蚁金服公益和淘宝公益为主流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商业平台,极速推动中国小额个人捐赠行为的迅速增长。

然而公益行为与网购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们在互联网习惯了“七天无理由退换”、“极速退款”等商业服务,就容易默认互联网捐款也应当有这样的服务。而实际上,“退捐”可比普通的商品退货退款复杂许多。

捐赠行为受益人一旦退捐,势必导致受益人利益受损。如何从源头上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腾讯公益则有一妙招——“冷静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冷静器”上线,是希望捐赠者每次捐助前,能多想一秒,不只是感动和冲动,更源于理性和信任,将做公益能成为一种主动性习惯或一种生活方式。

2017年腾讯公益平台上线了“透明化组件”,这意味着项目的善款执行进度和支出明细也出现在产品里。到了2018年,腾讯公益平台推出了“冷静器”,试图“阻止”用户捐款——在支付前的一步,平台会强制弹出一个窗口,简单列举项目的“透明”信息,让用户选择是否继续。

有了“冷静器”这样的缓冲阶段,类似小梅这样的悔捐、退捐的行为,即可从源头上有效杜绝,大大减少这类令公益机构都大喊“脑壳痛”的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