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常驻 榴红似火

无论在哪个季节来到会理古城,都能感受到这里浓浓的春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阁楼、屋顶、巷弄里,到处都能瞧见迎着风舒展身体的娇花和侍弄花草的居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无怪乎这里有着“小春城”的雅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能赶在丰收的九月来到会理,还能尝到甘甜多汁的石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中国石榴之乡”,会理的名声,早在大唐就打响了,因为“籽粒透明似珍珠,果味浓甜似蜂蜜”,给朝廷的贡品名单里,总少不了会理石榴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清朝,石榴花又集体发力,开遍山头,惊艳了前来赴任的知州叶树东,引得叶大人诗兴大发,赋诗一首:“一骑关山天际月,全家儿女岭头云。吏胥怕见先生面,万朵榴花照使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理古城,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古称会无,继称会川,始建于西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从此路过

古城里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通衢大道,道路的源头远在成都的邛崃。它翻山越岭来到会理,再从这里的渡口越过金沙江,通往云南,经缅甸,直至中东和南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南方古丝绸之路。

由于地处四川和云南的交界处,加之气候环境还不错,会理成为南方古丝路的重要中转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滇缅的马帮、南下的中原商贩,从这里路过都会歇歇脚,补充一下物资,顺便做做生意。小城也就繁荣起来。

重建家园

虽然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已建县,不过现在古城保留下来的建筑却多为明清时期修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洪武年间,土司月鲁王割据西南,发动叛乱。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三十万大军南下,平定叛乱。战争过后,古城沦为一片废墟,于是刚平定战乱的将士们立刻投入了古城的重建工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城内百姓构成复杂,既有北方的蒙古族,也有湖广填四川的汉族移民,还有从云南迁徙来的彝族等,不同部族之间冲突频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战乱过后,古城受创严重,人们居无定所、亲人离散,亟需重建家园,所以各部族之间放下过往一切纷争,联手重建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大家和将士们一起,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修成了一座崭新的城池,古城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化干戈为玉帛,变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会理城的重建,加上明王朝屯垦政策的实施,让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结束了几百年来各个部落间的战乱,这个南方古丝路上的中转站,又重新热闹了起来。

金江书院佳话

历史上,会理不仅是一座商贸重镇,也是一处文教振兴之地。

坐落于古城西北部的金江书院,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曾是会理的最高学府。清朝翰林廖坤培曾在此任教,留下一段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几年,廖坤培的仕途顺风顺水,估计过不了多久就要从翰林升至御史了。就在这时,母亲去世了,廖培坤要回到会理老家给母亲丁忧。

在此期间,廖坤培接到友人邀请,到金江书院与各地来的文人学子交流心得。在交流中,廖坤培发现,本地学子的格局普遍比外地人小,这让他有点难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行,得做点什么。不回去继续做官了,留在家乡教书吧!我来帮大家开阔眼界和格局!

有人替廖坤培可惜,好不容易走出去在京为官,守完孝回去继续做官不好吗?廖坤培考虑得却更深远,朝廷优秀的人有的是,我退下来,有人补上,但是我的家乡更需要我这样一个人回来。

在廖坤培任教期间,他不仅教授经文典籍、诗词歌赋,还把自己在外为官的阅历与见识,传授给家乡的子弟。在他的带领下,会理的文风高涨,举人、进士相继涌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务当嘱训子孙,永远遗爱于后世。”这是廖坤培的心声,也是他留给会理人的精神财富。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付出,当一个人学会给与的时候,会发现这其实也是在得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