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跟以前的粗旷式发展相比,近几年监管层对保险行业的管理越来越细化,以前只要求保险公司稳定经营,不得高“万能险”这类风险大,扰乱资本市场的骚操作,现在看是对公司经营下重拳了。

这对保险公司来讲可能不是一件好事,但对我们投保人来讲,大大的好消息。

近几天媒体圈疯传一篇来自银保监会的红头文件,名字叫《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意见稿》还处于意见征集阶段,也就是先发给各大保险公司看看,学习学习,心理有个底,同时监管层也能看一看保险公司的反映,对《意见稿》进行修订,方便日后正式发布。

从这份意见稿的内容来看,可能会成为一根抽打保险公司屁股的小皮鞭,尤其是在短期健康险的经营上。

短期健康险指保障期在一年及一年以下的短期险种,最常见的就是医疗险、意外险等保1年的险种。支付宝上的「好医保·长期医疗」、微信的「微医保·长期医疗」就是大家最常见的短期险。

2

老白自己看了一下《意见稿》条例,总结了以下四点内容,算是监管层再为投保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投保人在与保险公司打交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

发生

具体来看:

1、保险公司不得在合同里或宣传时,使用“连续投保、自动续保、承诺续保、终身限额”等字眼,以免跟长期险混淆

有些保险公司喜欢把短期险包装成长期险,诱导大家买。因为短期险价格便宜,而且属于一锤子买卖,一次就花个一两百,宣传做好看一点,不明真相的普通百姓很容易买单。

后来,保险公司发现这个险不赚钱(或就想收割一笔保费),就会突然停售,对保险公司来讲,叫及时止损,但非常不利于大家获得稳定保障的。

因为短期险的一大优势在于续保无需健康告知,也就是说,当你首次投保后,即便身体有恙,明年续保时,也不必进行健康告知,保险公司依然承担保障责任,可一旦产品停售,就意味着你想要再获得保障,就只能重新买,重新进行健康告知了,这时候就可能因健康问题而无法投保了。

所以,保险公司随意停售短期险,是不利于保障投保人稳定保障利益的。所以,紧接着第二项就是不能随意停售。

2】不能随意停售。如需停售,要提前告知原因、停售时间及后续保障措施。

道理还是同上,停售对投保人的稳定保障损害很大,因为需要重新进行健康告知,可能出现核保失败无法投保的情况。

所以,这项规定则能促使保险公司提高产品稳定性和停售的后续保障服务。

也就是说,如果你作为一家保险公司,没法保证提供呢稳定保障,那就不要发行短期健康险,既然你发布了这个险,就得为这个险负责,不能说停售就停售,即便停售,也要给出停售的解决方案,谁叫监管层亲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保险公司每季度都要披露上季度的综合赔付率

综合赔付率是买保险的一个重要标准。

赔付率高说明产品好,容易获赔,利于投保人。赔付率低,则意味产品理赔门槛高,不易获赔,是不利于我们的。

所以大家今后投保,也可以看一下保险公司的赔付率情况。

4】不得捆绑销售,强制购买附加险

主险搭配的附加险会抬高保费,如果附加险用处不大,或者会过分抬高保费,一起买就不划算了。有了这项政策,就能自由选择要不要买附加险,好事。

总之,这份《意见稿》有利于规范保险公司对短期险的经营,算是响应了之前的新版健康险管理办法,老白觉得通过概率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对于这项政策否会刺激保险公司减少短期险的开发,或者降低短期险性价比,老白觉得不会:

一来这份政策仅针对短期险,不是针对重疾险、寿险、年金险等长期主要险种,而且从政策力度来看,并不至于让保险公司伤筋动骨;

二来,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兴起,保险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中小保险公司凭借高性价比产品脱颖而出,薄利多销的同时还能从平安、太平洋这些大公司手里强一波口碑,他们应该愿意为老百姓让一点利润。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其他保险公司,形成蝴蝶效应。

所以大家应该不会因为这分不痛不痒的《意见稿》在短期险上,失去自己的口碑,相反,通过短期险建立口碑,成本其实不高,还很亲民,因为价格便宜,所以, 老白估计大家应该不会因为这项政策,缩减短期险规模,反而会抢占响应监管在大众心理的对政策的支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