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了一趟老家。

街上晃了几天,我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1、药店越开越多

从高铁站开车往市中心走,路边的小商铺有很多很多新开的药店。

几年前百米的小街上,商铺经营的多是烟酒、服装、小饭馆、五金店、手机维修等等这些,这次回去发现,几百米长的街道上,药店就有三四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城市里老年人口不断壮大,让医疗药品的生意格外好做。

公园、小区、菜市场、公交车上出现最多的除了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就是20岁以下的学生,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只有在几个新兴的商业综合体里才能多看到一些。

小融身边的同学朋友们,也都分布在全国各地,留在家乡的寥寥无几。

即便如此,城市边缘仍在不停的扩大,房子还在不停的增加。

城市高楼林立,但生机在不断流失,缺乏年轻人口的城市,整个空气有股暮霭沉沉的气息。

2、韭菜割过一茬又一茬

三四线小城市的韭菜特别好割。

我有个叔叔,去年投了P2P。因为承诺的利息给的高,想着投的越多赚的就更多,再加上这个平台还打着银行的幌子,就让人产生了盲目的信任。他们压上了所有存款,还抵押了一套房,一百多万的钱,全部投了进去。没想到,临近年底,平台卷款跑路了,所有钱打了水漂,还背了几十万的债。

这次回去,类似的套路又好巧不巧的听说了一些。同小区的另一位叔叔,也被人忽悠着投资了高利的产品。大概率,这又是一场设计好的骗局。

只我听说过的案例就不止这一两桩。前几年,外币投资、积分换钱;这几年的,生肖数字币、创业项目投资。林林总总的算下来,身边亲戚朋友被骗的不少。

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割韭菜的套路特点都一样。

一个是必定会承诺高收益高回报,告诉大家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躺着就赚钱;另一个,就是嫁接一些大家比较陌生的产品或者概念,比如P2P、区块链、数字货币等等。

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换汤不换药。

虽然楼市和股票转凉了,但韭菜还是那个韭菜。

3、卖住宅的少了,卖商铺的多了

这几年,城镇化、棚改大潮之后,旧城区之外的新城区已经随着人口转移,逐渐繁华起来。早年间城市动工的除了基础设施就是一批批密集的住宅楼。

近几年,新区空置的住宅逐渐被市场消化掉,新区社区人口开始增多。商业需求逐渐旺盛。

今年接到的最多的卖房电话,大部分卖的都是商业地产,尤其是商业综合体内部的商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商场的地理位置要么围绕着新崛起的新兴商场周边,要么是在缺乏商业配套的社区聚集地。

城市在更新,新的社区逐渐成熟后,紧接着就是新商圈。

4、烂尾楼活了

2014年,老家的楼市有一场危机。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跑路,形成连锁反应,产生了一批烂尾楼。

停工了4年的烂尾楼,2018年有的拆了开始重建;有的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始重新动工。

到2019年,那些之前烂掉的尾楼已经陆陆续续建成。

一些地段好的建成了高端住宅,售楼处又大又气派,门口竖着几根欧式罗马柱,摆着大理石喷泉。远远看过去,门口除了站着几个模样周正的销售小姐,再也看不到其他人。

另外一些不走高端路线的,也在低低调调卖房,房价说不上高,大抵是想靠价格优势赶快出货回款,好挣些本钱。

还有一些,之前圈了地没钱动工的,转手把地也卖给了其他开发商。

总之,这些楼和地,经历了苟延残喘,慢慢的又活过来了。

这是北方一座小城市里在不断发生的事,可能也会是许多三四线楼市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