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平川

  《检察日报》高级记者

报告文学也好,纪实文学也好,都有这么一个说法:“你不可能把一个事件完完全全地恢复到那种真实的状态,所以可能需要一些想象,需要一些文学性的手法。”

我做了近30年记者。我觉得,报告文学或者说纪实文学最好尽量达到99%的真实。当我读到一篇报告文学或者纪实文学,我知道30%是虚构的话,那么我对这篇作品的真实性就会产生怀疑。所以,我要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节,一定要尽量真实。

我记得,以前我在写一个人物的时候,他讲到他以前小时候的故事,我把那个小故事写了出来。前不久,我在做培训的时候,有学生说:“你这一节肯定是虚构的。”

我写了什么呢?主人公的房子在大雨中垮了,然后这个人死里逃生。就这么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大概两百字不到。但那个学生之前不知道,为了这个情节,我跟采访对象聊了半个小时。

我问他:“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说:“那天就是下大雨。”我又问:“你怎么知道房子垮塌是一两点钟发生的?”他说:“我们家有闹钟,房子倒下来的时候,闹钟被压坏了。我把闹钟拿到手上一看,发现闹钟正好停在那个时间上。”

采访时,我就像心理催眠师一样,让采访对象闭上眼睛回忆当时的画面。最终达到了我认为的一个最真实的程度。虽然我们没有办法达到百分之百真实,但我觉得尽量接近真实是最重要的。

(文字整理 尹丽)

责编:高恒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