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古城,地处云南西部,红河源头,是个极具风情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巷子里弥散着饵丝的香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铺子里陈列着扎染布做的小物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人们在这座方正如印的古城里穿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能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来到巍山,还能邂逅一场盛大的火把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把节是中国西南众多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在巍山尤盛。这一天,全城都会燃起火把,空气中尽是松木燃烧的清香,映入眼帘的是鲜绿的松柏枝和红色的火把梨、海棠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是有机会下到田间地头,还能看到彝族最古老的仪式,这种用火把和香面驱虫的操作,被巍山人称作“撒火把”,已在古城流传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选之子

火把节这天早上,彝族百姓都要到古城南部,巍宝山上的土主庙进行祭拜。这里隐藏着巍山最久远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主庙里供奉的是彝族先祖细奴逻。相传,唐初,细奴逻在巍宝山上建了一个名为蒙舍诏的部落联盟,这便是南诏的前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当时,巍宝山部落联盟不只蒙舍诏一家,为了争夺山林和土地,各部落之间没少发生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冲突频发的环境下,最受苦的往往是各部落统治下的老百姓。这时候,就有人提出来,大家都不要再打了,咱们聚在一起开个会,推举一个领头人,好好过生活吧。

主意很好,但领头人不好选,因为各部落都有人想当,各不退让。

争执不下时,天上突然飞来一只五彩鸟,恰巧落在细奴逻肩头。得!这是老天的旨意啊,就他了,于是细奴逻成了各部落的领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次选举被赋予了神话传说的色彩,但其实细奴逻的当选,也并非只是“上天的旨意”。细奴逻确实有实力在,作为一个部落的首领,战斗力和所拥有的资源肯定是不能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细奴逻在众人中的口碑极好,有公正之心和优秀的治理智慧,这是其他部落首领比不过的。

而细奴逻后来一系列的举措,也证明了他的能力:统一各部,创建南诏,带领大家归附唐中央政府,创立彝族自己的文字,教大家耕田种稻、栽桑养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细奴逻故去后,百姓感其恩德,将其奉为神明,建了土主庙供各地彝族百姓祭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勠力同心共建城

离开巍宝山,我们回到城中。巍山古城建于明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主导建城的乃是明朝武将范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初,武官范兴在云南剿灭元军后,被封为明威将军,并派至巍山担任蒙化卫指挥使。

每个朝代更迭,留给百姓的都是战争过后的狼藉,巍山也不例外。刚到这里的范兴见到的是荒芜的土地和寥寥人烟,于是他马上上奏朝廷申请建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到批准后,范兴便开始召集工匠修建城池,不过却没有一个百姓出来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奈之下,范指挥使开始挨个村挨个寨地劝,不建城你们的安全没法保障啊,好话说尽,大家还是窝在山林里不肯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大家不肯轻易出来也是可以理解的,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兵荒马乱,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建城什么的还是算了吧。

然而,只求自保的人们没多久就遭遇了流寇作乱,村寨被袭,性命堪忧,生死关头,范兴率兵赶到,人们转危为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事过后,百姓也意识到了分散躲藏并不安全,还是生活在一起抱团协作更有保障。于是大家纷纷走出山林,戮力同心建造巍山城。

数年后,一座壕沟宽丈余、护城河深数米的城池拔地而起,从此,巍山城牢不可破,古城永镇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倒自家院墙 建起大家的院墙

六百年时光匆匆而过,如今的古城依然留有大量明清风貌建筑,星拱楼、拱辰楼、文华书院、萧公祠、众多民居大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古城中能够留有如此大量的文化遗产,少不了巍山人的努力。

罗师傅一直在古城做古建修缮工作,1996年,他接到任务,修复拱辰楼,任务很重,很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难在哪里?不改变文物状态,用明代风格,用明代的工艺,还有,明代的砖、明代的瓦,并且数量巨大,要上万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罗和工匠们都有点方,上哪儿搞这么多明代的砖瓦?

正当大家苦恼之际,修复拱辰楼需要大量古砖的消息,已迅速传遍了巍山。

住在拱辰楼边不远处的老杨听说此事后,立马四下寻找,最后竟在自家的老院墙里,发现了几十块明代城砖。只是,取完砖自家院墙就甭想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杨没犹豫,推倒了墙,取出来砖,收拾收拾就运到了修复现场。

推倒自家院墙的不止老杨一家。每天,都有人推着四处搜集来的古城砖送到工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不仅往工地运城墙砖,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出工出力,原本两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只用了几个月就修缮完毕。

“我家院墙没拆,这就是我家院墙。”老杨站在拱辰楼的古城墙下,充满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群策群力,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办不了的事情,这正是巍山人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精神特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