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小白看文献展的一个灵魂拷问是:这TM都是啥?

今日美术馆第四届文献展,光看名字就知道“学术味道浓郁”。萌ART带你打卡这次展览,并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理的作品,试着帮你解释这些“不理解”。

(当然最主要的是,拍出来的照片好看…未提名的艺术家请不要打我)

看展前你要知道的:

既然来看文献展,首先你得知道这个展为什么叫“缝合”。理解这个之后你就会发现,现场所有作品无论怎么解释,都跟主题脱离不了关系。

关于“缝合”,简单概括下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冲突、政治、科技等等的对立和困境,艺术家们把这些反映到作品中,表达很多“宏大”的课题。

概念解释,有兴趣的萌粉可以在微信后台发送“缝合”获取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卡1号展厅

进入1号展厅第一个作品是沈远老师的《课堂作业》。

两面墙悬挂着桌椅板凳,搭配灯泡和红色的鞭炮,很有造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桌子其实是“鞭炮制作台”,沈远走访湖南和江西边界村庄的时候发现当地儿童就是制作鞭炮的劳动力,于是她收集了这些“工具”,希望通过作品反映她亲历的社会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品,你细品,这件组作品是不是暗含着社会冲突、城市发展的平等性的含义?

这组装置是尚扬的《剩水图》系列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个LED显示屏摆成“小溪”的样子在地上排开,播放的画面和声音是湍急的水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表达了生活被资本力量摧毁,生态被浇筑成机器,是对“生态-政治”危机的寓言与警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昱的这组作品看着像用竹子做的,粗壮的竹子被弯曲成各种扭曲的造型。

其实作品主要是用青铜制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难以想象一刚一柔两种属性完全不同的材质可以结合得这么好。自然与人工,约束与自由,动态与身体,种种冲突和对立,被“缝合”到了作品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为一的《窗外无窗》是一组装置作品,窗框后面是LED屏幕,观众能看到外面的“街景”。电机带动窗帘来回滑动,让这个装置有一种很滑稽的严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另一个展厅,迎面层层叠叠盘着条状“五彩香肠”。一根从美术馆天花板垂下来的羊毛织物好像升天的爬绳。

非常有趣的一个装置,艺术家来自尼泊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玛尼·拉尔·斯雷塔斯的《1336计划》是一个社区艺术项目,作品提示了这一区域的生存现实,人们在努力建立他们的希望与荣耀,就像当地的妇女们一起编织、交流,万物生长又纠缠。

“五彩香肠”背后的一面墙挂满了霓虹灯,点亮的没点亮的都有,颇有城市商业区打烊之后的光影景象。这个作品是何岸的《看看大哥能帮她吗》。他把废弃的、碎片的文字进行重新组合,建构了新的叙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组“大爪子”是田龙玉的作品,《用引致忧伤的东西来治疗忧伤》。挖掘机上的铲斗(或者叫挖斗)被卸了下来,锯齿上安装了一排缩微的建筑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挺容易理解的一个作品。城市发展伴随着工程建设,一栋栋建筑正是诞生在这些铲斗下的。在艺术家看来,拔地而起的世界大厦代表财富和权力,像“獠牙”一般。他认为,城市化高速和不可逆的发展存在着遗留的问题与现实创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片摊地面上的五颜六色的小房子吸引了我的目光,房子下面铺着粗盐。房子无序的摆放让人想起电影里印度、尼泊尔一带的贫民聚集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作品叫《海市蜃楼》,是柏谢尔·玛库的作品。他的艺术创作一直与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后巴勒斯坦和其之间的命运关系息息相关。

这个作品让我们思考全球化的难民状况,以及国籍层面的无家可归,和人类尊严的丧失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展厅里还有刘韡的两幅巨幅作品“受难”系列。看上去至少三米那么高。他借用高耸的教堂和耶稣十字架受难的结构,让叠加的大小不一的方形铁框与被撕破的白色铁片形成了矩形结构和混乱结构的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作品所显示的“暴力”表征,不仅表现了秩序与失序之间的对立,而且还暗示了规矩与破坏之间的对立,并彰显了人与物质之间的对抗性。

来到美术馆二楼,又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作品。一屋子都是由黑色线条构成的小人,有画作,也有装置,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也会得到不同的呈现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来自王鲁炎的系列作品《投影-同一指向的不同性、举左臂的举右臂者》。小人的手又指左边又指右边,是不是很矛盾,像不像做决定时候的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没从上个作品走出来,有半堵墙挡住了我的去路。琢磨着美术馆怎么砌墙砌一半呢。但是在美术馆,你要知道地上的一个纸片都可能是“艺术”。

果不其然,这半堵墙,连带墙上的视频,是艺术家施勇的环境装置《一切皆有可能》。艺术家将这堵墙设定在现场,观众需要在“跨”与“不跨”之间做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问我跨过去了吗?Of course~

《木本心NO.1》这个作品的看点在于,艺术家的耐心。

邵译农利用传统工艺,经过十年日复一日对树的主干进行烘烤、打磨、批麻、刮灰、上漆以及再上漆的工艺,最终漆树“生产”出约十厘米的厚度。然后把这个粗壮的树干截成若干段,吊在金属架子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件作品,我只想说,牛X。

你是不是能稍微体会到一丢丢关于人VS自然,生命VS时间的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展品很多,美术馆这次把作品分布在两个展馆中。

2号馆走起。

打卡2号展厅

一楼这组用纸做的装置叫《文化男女》。艺术家李洪波用废弃报纸塑造的文化男女正是对于塑造与反塑造的呈现和追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组装置作品叫《蛇的尾巴和身体》,整个空间像个化学实验室。艺术家张移北的作品以探讨材料为主,这些看上去正在发生化学反应的装置更像是分子不同的排列组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二楼,80后青年艺术家鞠婷的一组丙烯作品抢占了C位。

一层层色彩叠加在画板上,画板表面覆盖着像幕布一样有垂坠感的“浮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勋的彩钢板系列作品占据了展厅很大一个角落,这也是艺术家根据这次展览空间进行的全新创作。

利用彩钢板搭建临时的围墙,结合艺术家从列车和航拍画面中闪现的彩钢板,呈现出当下随处可见的城市景观。

“缝合”是这组作品必要的创作手段,作品也寄予了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健康和完整社会形态的必经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在不同的艺术展中看过谭勋的多个作品,这些红蓝白相间的彩钢装置,已经成为艺术家的标志符号。

眼前这些看上去像文物一样被厚厚铜锈包裹的模型是李景湖的《现在考古(东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上去毫无美感的一组作品,但是有个创作背景需要了解:东莞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曾生产占世界百分之五十的玩具。这些被废品站收购的玩具模具就是遍布全世界的塑料玩具的母体。随着去阿牛经济的发展和资本转移,东莞制造业日渐式微,世界工厂之名已不再强劲。

这些作品正式全球化下“东莞经济史”的最好写照。

墙上这组照片是韩国艺术家黄晶厚的《面具》系列。每张脸上都盖着一层由不同物质构成的“面具”,比如鸡皮,创可贴……看上去有点惊悚。作品暗示了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创作的突变体,也揭示了人类现实生活的两面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不是手中拿着导览册,我险些错过这件作品:格莱克希斯·诺沃亚《持续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这个作品的时候你余光里只有一面白墙,靠近白墙,你才发现艺术家把作品直接用铅笔画在了白墙上,而且画面的主体非常小——艺术家画了数百枚中国和北美制造的弹道导弹正在朝着各个方向飞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是很特别的安排。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像电影又像纪录片的影像作品

本次的文献展有大量的影像作品,由于篇幅原因无法将所有作品一一展示,萌ART挑选了几个给大家介绍。

王拓《痴迷录》,作品源于艺术家对一宗迷离失踪案的关注(章莹颖案),引发对网络时代欲望和执念、建筑美学与御宅文化的探讨。影像是对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北京社会主义大楼“福绥境”由外及内地探索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克·布洛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件双屏录像装置作品同时显示了资本主义工业金融体系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屏影像其中一部影片讲述经济危机的初期,国际金融体系如何藉由期货市场的操弄石油价格获取暴利;另一部则是尼日利亚的一群游击队如何因为自认为受到神明保佑而挺而阻止跨国资本势力入侵吞噬该国石油资源的故事。

蒋志《诗意》是对印度街头生活细节的记录。

他将拍摄的一位流浪老人看作是一个视觉文本,穿插黑幕及闪现的文字,并抛出一系列尖锐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拍下眼前的事物?苦难能成为诗意的来源吗?

韩国艺术家李梅利《诗的传递》由两组视频组成,主题是“生死、迁徙”。视频从艺术家及其父亲的出生地开始,13-14世纪高丽王朝王庙遗址,但现在由于韩国打着“发掘文化宝藏”的名义对其粗暴地开发,祖先居住的家园已经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消非《流水线》项目,记录了一些工厂车间里工人的工作场景。单纯从画面和情节的角度来看,视频内容很无聊。但是,艺术家用递进的影像探讨了工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这层意思你品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杰妮·亚·拉尼《影像遗址》系列,是一组航拍视频,以空中旅行的形式展现了中东地区自然和人为活动的痕迹,以及古代和当代的建筑。

艺术家想通过摄像机的平移暗示轰炸机在发射炸弹之前瞄准目标时的视角。

脑洞真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尾声,今日美术馆安排了一面留言墙,上面标注着一个问题:如果有机会,你想缝合什么?

其中一张便利贴上写着:缝合,好疼哇!!!这句话一下子把人从严肃的文献展拉回到可触碰的现实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艺术家眼中,万物皆可“缝合”,只是付出的代价不一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艺术家构想自身的方式决定了他如何对待边界、世界互联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值得被关注的“远方”,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缝合”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