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获奖电影普遍很难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成了一种通病。为什么能拿金棕榈、金狮、金球奖、奥斯卡的电影,却和观众越来越远了呢?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电影,追求艺术性;观众,追求娱乐性——所以“漫威电影”大家都爱看,但大家爱看,不等于它就有价值,就有艺术格调。

马丁斯科塞斯等名导之所以都在喷漫威,说白了就是娱乐性的商业片,拉低了电影的艺术价值,所有的呈现都在表面,声光电效果,嘴炮……观众看得乐此不疲,可内涵几乎约等于没有。

然而,有内涵的电影,大家就普遍不看了。因为娱乐性太差。就好像摘得金球奖音乐喜剧类电影最佳女主角桂冠,由华人导演王子逸执导,根据导演自己家人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主旨在展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别告诉她》

我们在网上常听人议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可什么才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是像好莱坞电影里所说的那样西方更崇尚自由,更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而东方则相对压抑人对自由的追求,更崇尚集体主义吗?

我觉得不是,我们拍的《战狼》系列,那也是孤胆英雄,好莱坞拍的《复联4》钢铁侠打响指,那也是集体主义的牺牲奉献精神——所以,其实在很多文化、道德、价值观层面,东西方都是一致的。

所谓差异,是在一些细节里。

而导演王子逸,无疑就找到了一个细节,这就是——当你的亲人罹患重病的时候,你,会不会告诉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美国人来说,人是有知情权的,所以必须将真实的病情透露给病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绝大多数时候都会选择瞒着。就好像南哥有一个弟弟,在饭店打工的时候,因为触电离开了。他是我奶奶最疼的孙子之一,想着奶奶年纪大了,时日无多,于是我们全家人都瞒着奶奶,说弟弟去俄罗斯打工了……就这样瞒了一年又一年。

有时候,奶奶也会念叨,说弟弟一定是没了,你们都瞒着我。因为过年总不回家,也不打电话。是的,奶奶虽然年纪大了,开始糊涂,可毕竟不傻。但让她猜测,也总比告诉她的打击要小,何况还能给她留个念想。就这样,直到奶奶去世,也没人告诉她弟弟去世的事儿。

我们这些所有的儿孙们,都坚持一件事:别告诉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王子逸的这部电影《别告诉她》里的“奶奶”,也一样被家人瞒着。她其实得了肺癌,而且还是晚期,医生说也就三个月的命了,于是天南海北的,日本美国的侄男弟女不远万里赶回东北长春,算是齐聚一堂为她送别。

这其中,在美国长大,受牛排和黄油面包熏陶的孙女“比莉”(奥卡菲娜饰演)就很不理解为什么要隐瞒奶奶,家人又怕她说漏嘴,于是不让她回家。

但是对奶奶的思念,比莉还是孤身回了长春,耳濡目染中,慢慢明白了为什么大家会选择瞒着奶奶。

因为中国人觉得,人的精神和身体是同等重要的,身体虽然垮了,但只要精神依旧积极向上,过的开开心心就好,而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人是会内心崩溃的,精神颓废了,生活质量自然降低了,关键很可能加速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电影的结尾,王子逸更是把真实情况放出来“现身说法”,她自己的奶奶因为被隐瞒病情,原本只有三个月的命竟然坚持了六年!六年啊,这不是医学的奇迹,只能说这就是中国人讲究的:精神的力量战胜了肉体的病痛。这就是中美文化,乃至东西文化在细节上的差异。

其实,讲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最好的依旧是《刮痧》,把离婚官司和文化冲突拧在一起:孩子,父亲和夹在中间的梁家辉……到底是治病手法还是家庭暴力?两国文化的差异与法律的针锋相对。还有两辈父亲为孩子的牺牲,感人至深。在这部电影里,也有致敬《刮痧》的画面,那就是比莉去“拔火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别告诉她》更侧重的是一个东、西方人在情感导向上的差异,而不完全是文化。这就好像电影《中国合伙人》里,佟大为讲同样一篇报道,《china daily》写的我们能看明白,可《华尔街日报》写的我们就完全看不懂,这其中就是思维逻辑在作祟,chinadaily虽然是英文报纸,但思维方式是中国式的,而华尔街日报,才是正宗的美国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如果《别告诉她》只停留在这个层面,那它也就不会成为金球奖获奖电影了。这部电影更深刻的内涵,其实是在讲中国社会的巨变与中国人亲情纽带关系的断裂。

就好像在前几天微博有个话题,说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了。我看了里面很多说法,就没有一个说到点子上的!

年味、年味,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年味”!我们不妨想想,以前过年咱们是咋过的?那肯定是欢天喜地,合家欢聚,亲戚邻里,热闹非凡。所以“年味”其实是建立在亲情社会关系上的——也就是说,那时候,我们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超大的四合院,一砖头扔下去砸着10个人,可能有九个都是亲戚,甭管是八竿子打得着还是打不着的。而我们每天见的也绝大多数都是“熟人”,一早起来,打招呼不断,一句“吃了吗”听着就心里暖。

可现如今,你还听得到吗?

现在的中国,早就变成了一个美国乃至西方式的“生人社会”,单拿北京来说,2200万人的城市,800万常住人口,也就是说,其中有近1500万都是外地人,他们和800万土著,完全不认识。

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工作基础上的,要么你是我同事,要么你是我甲方,要么你是我的供应商,否则,我不可能认识你。

这样的社交基础,也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度脆弱,我换个公司,和前同事的关系可能也就断了。偌大的城市,其实都是陌生人,一个陌生人在一起狂欢的城市,还哪有什么年味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好像电影里的一家人,其实电影里的奶奶,就是一家人的亲情纽带。只要她在,她就是全家的主心骨,这一家人的关系就不至于断裂。但如果她不在了呢?

就好像在我奶奶去世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过年回我们那个遥远的小山村了……

而电影里的这家人,长子在日本,儿子娶了日本老婆,次子在美国,女儿连自己赚生活费都困难,小女在长春,成了唯一能照顾老人作奉献的那一个。一旦奶奶不在了,这原本“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就注定天各一方,甚至今生可能再也没有机缘相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是南哥耸人听闻,你不妨想想,别说身处中日美三国,就是你在北京,想约个朋友吃饭,有多难?

经常就是我们在微信上留言说“有机会一起吃个饭”,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我们可以在朋友圈留言点赞,但可能在微信里沉默不言,归根究底,就在于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生人社会”,大家看似很熟,其实都是陌生人!

我们每个人看似都在热闹的沟通,其实发的那些朋友圈,不过只是孤独的炫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电影里,给了很多建筑物冰冷的远景和特写——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如今包裹我们的不再是亲情纽带,而是钢筋水泥,我们在乎的也不是亲情相聚,而是房子票子。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就像是那些高楼林立,孤独而又难以撼动。

电影里的一段餐桌对话,就把这种亲情的疏离,人心的势利,表现得特别提气……谁能想到,最最看穿中国人本质的,看穿中国飞速发展背后真相的,竟然是一位美国导演,这恐怕才是最可悲的一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