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播出

时间:2020年1月18日(周六)13:30

频道:CCTV-4 亚洲版

播出内容:《嵩口镇——急公好义》

精彩看点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在福建的嵩口镇,几乎能找到诗句里所勾画的意境。从戴云山脉顺势而下的大樟溪,三面环绕着镇子,不仅造就了此地格局独具的视觉之美,也让古老悠远的摇橹声延传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对小镇稍有了解,你就会领略到它背后更为动人之处——那份比橹声更久远的、永不消散的义气。

嵩口人的义,如同围绕嵩口镇的溪水一般,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便利的水利交通带来了小镇的繁荣兴旺,而义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信念。一代代嵩口人,靠着这一份世代传承的义气,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通八达的水域,在提供了嵩口镇便利往来贸易的同时,也为镇里居民的出行创造了难题。镇上人的往来全靠渡船,但过河的价格却越来越高,许多人因为冒险涉水渡河而不幸丧命。这时,一种叫做“义渡”的渡河方式悄然兴起,不仅帮助了无数的嵩口人,更让义举在此地蔚然成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嵩口的大义里,还有一份来自北宋文人的风骨。

靖康年间,金人大举南下,入侵中原。当帝王领头的逃跑大军正浩浩荡荡东行时,有一位来自嵩口的七品小官,不仅不逃,还呈上了却敌书,呼吁抗金,他就是时任开封陈留县县丞的张元干。张元干的努力在朝廷的不作为中付诸一炽,悲愤之下,他写下了传世之作《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千百年来,这首词和张元干的诸多义举一起,在嵩口人的口中传唱,心中延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越历史的烟尘,我们可以发现,嵩口人的义,不仅帮助了他人,也在冥冥中庇佑着这个小镇。康熙年间,那一担担为了救灾翻山越岭的“义米”,便是最好的佐证。嵩口的临县仙游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为了救灾,富商陈长仁以78岁的高龄,亲自押送义米送往仙游,救济了许多仙游百姓。200年后,当嵩口镇面临危机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而拯救他们的,正是陈长仁当年送出去的义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嵩口义举的前世故事讲不完,今生的嵩口人又谱写出了新篇。今年57岁的林立忠,便是其中翘楚。从事李果生意的他,2003年与20多家果农合伙,在嵩口镇建立了一个李果加工车间,不料一场特大洪水将他们的心血毁于一旦。面对血本无归的情况,眼看着20多个家庭即将为此蒙上阴影,林立忠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一力承担起全部损失的他,不仅拯救了合伙的果农,更用自己的行为,为嵩口镇流传下来的义字作了新的诠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串联着嵩口镇的前世与今生,连接着嵩口人的过去与未来。前辈的积淀,后辈的承续,您是否感觉到了,这是嵩口更为动人的“风景”?

编辑 | 王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