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战争对于人口的影响,是历史学界颇为关注的问题。

这场战争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带来了重大损失。由于战争的中心位于苏南,苏南又是中国早期工业化进展最快的地区,因此,该区战后的人口变动,就格外引人注意。

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的曹树基老师,曾对这个问题做过深入研究。

下面是对他的论文《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南人口的影响》和《太平天国战争对浙江人口的影响》两篇的综合和摘编。曹树基教授对“马尔萨斯人口陷阱”是比较认同的。

道光年间大清的人口逼近了4.5亿,这是个惊人的数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清帝国是不是掉进了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中?

曹树基老师认为,太平天国在客观上抑制了浙北和苏南过快的人口增长,“给了中国一个喘息机会”。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展开,为什么在这两个地区开展的比较早?很可能和太平天国造成的大规模人口损失,有直接关系。

了解了资料性质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一些人口分析的技术,求出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苏南人口的损失数。这一研究,既可以为我们对太平天国前后,其他区域的人口研究提供一个参照的范本,也可以为历史人口学的研究,积累经验并提供方法。

一般说来,我们研究战争对于人口的影响,只要掌握战前和战后的人口数就可以了。尽管战前人口的数据残缺不全,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以修复。而战后人口数据的复原,则可以通过战争中人口损失比率和战前人口数的分析来完成。在此基础上,我们不仅能够求得战争中的人口损失数,还可以展开对于江苏各区域人口变动规律的讨论,并将讨论的时间延续到1953年。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一个较长的时段中把握这场战争对于本区域人口及社会的影响。

苏南

战后同治四年(1865 年),江苏人口为3013.3万,又知1933年江苏省人口(包括南京市,但不包括上海市)为3294.7万,1953年为4125.2万,两个时期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1.3‰和11.9‰,

显然,1933年的江苏省人口数被严重低估。这也就是仅采用民国数据作为相对比例关系分析的理由。从1865年至1953年,江苏省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6‰。若加上上海人口中原有江苏人口的数量,战后至1953年的江苏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可能达到战前3.8‰的水平。在净减少人口达到总人口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江苏人口竟然保持与战前一致的增长速度,这至少说明,就全省而言,战后并无补充人口的需要,这也意味着,太平天国战争确实是对江苏过密人口的一种抑制。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在这一区域的率先发展,与太平天国战争对其人口的抑制,当然有密切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乾隆四十一年至嘉庆二十五年,浙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4.5 ‰。以后的增长速度放慢,以 4 ‰计,以道光十八年的数据为基准推至 1858 年,嘉兴人口约为317.8万。战后人口仅及战前人口的 34.3 % ,人口损失 208.7 万,人口损失率高达 65.7 %。

太平天国战前的 1858 年 ,湖州府人口大约为 298.9 万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湖州府 属七县人口损失 235.7 万 ,战后仅存 63.2 万 ,人口损失率达 78.9 %。

嘉庆二十五年,绍兴府东部四县人口约为164.8万, 至1858年约为 201.5 万。由于新昌县人口损失较小,设绍兴府东部四县人口损失率为40% ,则人口损失总数约为80万。合计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绍兴府的人口损失近400万,人口损失率约为 60.6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浙江,大约有人口 3127万,战争之后,全省人口只剩1497万,人口损失1630万,损失比例为 52 %。

关于这次大规模的人口死亡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何炳棣指出:“ 十九世纪第三个四分 之一期间的社会大动荡,给了中国一个喘息机会以作一些地区性的经济调整,但就全国而言 ,基本的人口土地关系依然故我,变化很小。”

曹树基循着何炳棣的思路,指出:“ 近代工业 在这一区域内首先获得发展,不能说与这种‘马尔萨斯式’的人口调整没有关系。”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将几千万人口的死亡,视作一件抽象的历史事件 :即视作区域性的经济调整、和近代工业发展的某种契机,就不应该是一种历史学家应有的态度。仅仅几千万人口的死亡这一点来看,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太平天国战争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