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就这样来了。

惠州的兄弟姐妹们,近来安好否?

此刻的大嘴,正在零下2度的北京,冻得快中暑了。

你没看错,鉴于多年生活在惠州这样温暖如春的城市里,大嘴对北京气温已失去了判断能力。

于是刚下飞机的一瞬间,大嘴被身上的两件羽绒服,焖出了汗。

今年这次学习之旅,大嘴带着媳妇走了深圳、佛山再转战北京。一路游学,收获满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身上的秋膘,在深佛京三地的美食滋养下,又宽了两圈。

当然,美食是次要的,重点是学习。毕竟学无止境,多看看世面才有话题跟大家唠嗑。

说回正题,此次游学的第一站,大嘴选择了深圳的深港城市双年展。

在去年观展感悟《城市共生:致将被推倒的惠州城中村!》后,今年的双年展,则以“城市交互”为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包含 “城市之眼”和“城市升维”两大板块,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空间与科技创新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并共同探索未来城市的模样。

大嘴尤为关注“城市之眼”板块。

《乔布斯传》中有这样一句话: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在这个版块里,已展示出了许多人工智能融汇于未来城市建设的场景,深度探讨了未来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城市建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大嘴在逛了一圈“城市之眼”后,惊叹于大数据时代下,城市的发展历程已被数据化。

随着越来越多新兴科技的出现,我们已经开始见证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与现实世界交融的奇妙世界。

来自重庆李子坝的一部《叠影入境》视频中,导演用无人机观察城市,并以现实技术,将虚拟图形信息置入实景,进行空间重组和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叠影入境》视频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叠影入境》视频截图

12分钟长的视频,大嘴与媳妇看得痛快淋漓。

另一方面,“城市之眼”还提出了一个设想:

“当城市装满传感器,建筑空间可以获得“看”的全部能力时会发生什么?”

也许是生活会变得更加便捷智能。城市已自发理解我们每一个需求,且无需我们主动要求。

试想一下,当你走在街头,城市建筑的传感器识别了你的面部信息,并根据你前行的方向用数据计算出你下一步行动——

是喝咖啡,还是到书店?

在你踏入咖啡店的上一秒,店里的机器人就已接收到传感器的判断,以你长期消费的习惯和经验,提前制作好了咖啡,供你进门时即可拎走饮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大嘴细思极恐的是,在这样被“处处监视”的环境下,也许生活就此毫无隐私?

当然,双年展有趣的点并不止于这些,甚至是其中一些展览装置,都能让惠州城市建设发展时,可以参考借鉴,乃至运用的一些关键。

大嘴觉得“城市之眼”版块,颇有点城市建设版《推背图》的意味,能够让观众在这里窥见未来城市的一角。

今日,大嘴便借着这“城市之眼”板块,为未来惠州,乃至湾区的城市模样展开想象。

火车就此发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地球表面

不会再有人类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感到惊讶,这是来自于“城市之眼”板块中,关于空中之城的设想。

其设想前提——在未来,地球表面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每个人,都在空中生存。

但有意思的是,策展团队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模式设想:

一种设想为,人们将不再停留于一个地方,而是无时无刻在流动当中。

人类所居住的建筑将被极简化。生存歇息的将是各种各样的线结构支架,可以依靠、倒挂,总能找到最合适的姿势。

另一个设想则是,人们在空中生存时,都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舱体。

有趣的是,这个舱体将随着人类的需求而组合搭建。

当我们需要公园的时候,所有想要公园的舱体便会组合形成一个公园,共同使用;当没有需求的时候,舱体之间又会分离开成为独立的个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于The Why Factory制作的《空中之城》的片段

这样大胆的设想让大嘴感到兴奋又后怕,在天空生活的自由令人向往。但习惯了地心引力的大嘴,还是更为喜欢脚踏实地地过日子。

所以,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让环境恶化至表面无法生存,咱还是得坚持保护生态优先!

惠州作为湾区九城中的生态担当,保护生态义不容辞。无论是连年以来的污水治理还是生态红线的保护,都在不断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据相关部门透露,在未来,惠州的国土空间规划也将继续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

若按照设想发展,或许未来地球表面还适合人类生存的绿色城市,惠州当属一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城市建筑将向下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上生活的概念截然相反的是,未来的另一个趋势是,人们开始往地下生活。

毕竟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韧性和安全指数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现高质量空间开发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未来,建筑不再只长在地上,也会向下延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深圳。

目前,地铁几乎将深圳的主要商业旺地、就业密地、高楼聚集地全部覆盖,不仅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也将庞大的人流引入地下,创造出新的商机,形成地下商业集群。

反观惠州,地下空间的利用有待提高,所幸的是,惠州在交通规划层面也考虑到了这一点,预留了多条轨道线路空间。

在展览中,大嘴亦见到了不同形态地下空间规划的思考:

以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以“站城一体化”枢纽建设,实现轨道交通路网与城市地下地上空间深度融合发展。

人车分流将以垂直空间来解决。地面上的道路将用于人们休闲,散步时所用;地下空间将成为地铁、高铁以及车辆的通行所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嘴在北京游学时,在考察北京规划展览馆的《北京城市规划(2016-2035)》,也看到了相关的规划内容:

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地上地下相协调,统筹以地铁为代表的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统筹以综合管廊为代表的各类地下市政设施,统筹以地下综合体为代表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多维、安全、高效、便捷、可持续发展的立体式宜居城市。

这让大嘴不禁联想起,早些年碧桂园在规划潼湖科技小镇,乃至惠阳南站新城时,就曾提过打造立体城市建设理念,与地下空间利用的思考恰好相符!

只不过,潼湖科技小镇规划建设至今,这立体城市系统大嘴仍未看到有任何进展......

不知2020年了,杨叔叔是否能在惠州兑现立体城市系统的规划?也让大嘴长长见识呗!

你的一举一动
都将影响到未来城市建设!

在逛完了整个“城市之眼”板块后,大嘴最为赤裸裸的感受是——

在大数据时代下,城市建设不再是停留于参与者只有相关部门、机构的层面上,开始考虑并执行让市民们参与其中。

从展会上多个面部识别装置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策展团队尝试通过设置面部信息采集点,让观众通过进场退场、装置互动触发去认识并了解面部识别这项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展人热情体验面部信息采集点图来源于 @ Prospekt

以促使每个人郑重考虑面部识别系统的应用及如何应对所衍生的问题。

过往,传统的信息系统只对数据进行简单的采集和存储,而对行为等关键语义信息缺乏有效的自动提取和分析。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应用。

城市数据进行汇聚、处理、管理、分析和应用,使城市中各种数据相互关联、流动起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想象,在未来,城市空间中将布满各种感应器。

在你出入任何场合的时候,你的一举一动都被保留记录在档,城市的智慧系统将通过你的日常行为,来提前反应你下一个需求。

正如我在前面所提的一样,当你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城市智慧系统便会计算出你下一步将会去公司,还是咖啡厅。

你的所有需求将会最大化便捷处理,而你,也无需再主动需求。

但让人心生恐惧的是,在这样智能化的城市空间下,每个人可能会遭受到毫无隐私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建设这样的“城市之眼”急需相关部门机构的透明化,并独立不受任何权利管理。

同时,对于每个人的信息需要加密保密,给予公众的隐私一个安全空间。

这也意味着,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多方参与。在让科技护佑城市规划落地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科技的反噬。

尤其是市民,作为使用和评价的主体,我们的意见及建议十分重要!

同时,在城市数据渗透至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中,也是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种超前主义的规划: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城市之眼”,从居民行为和社会动态,去解读城市“生辰八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仅能让每一个参与进城市建设的主体,能充分认识城市过去、现状,避免一切从零开始的“白板”思维。

完整有机的数据,将会在城市环境、能源、交通、经济、规划等方面进行城市大数据分析上,有效缓解解决“城市病”,并提供决策支持。

而惠州在当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中,若能建立起这样的城市数据库,相信也会给城市未来建设带来更加全面、科学有效的规划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学委会主任委员张宇星所言:

未来城市具有兼容性,它能够把过去现在、未来全部兼容起来,这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生长自然属性。

另一方面,未来城市会承担很多人类关于自身生存环境的一些梦想或者理想。这是一种人文属性的事,新旧的交替与包容日常更新的状态,这是一个未来城市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属性。

第三个方面,未来城市在幻想方面更加广阔一点,可以从人的精神物质以及万物之间的关系拓展开来,这样的未来城市才具有更多的维度,更丰富的一些细节。

在大嘴看完“城市之眼”展览后,获得了一种“站在未来思考现在”的灵感,为惠州的未来城市规划建设展开想象:

在信息化浪潮以及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9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将进入科技创新与城市建设的深度交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惠州。

在自身天赋异禀,具有优越的生态资源和足够多的土地资源的同时,邻深的优势也将首要承接未来城市高新科技技术的引入。

依托深圳等科创中心,惠州各区域亦开始大力发展高新科技技术。

如惠东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及清洁能源重大项目落地;大亚湾、仲恺建设科创产业园......都在逐步增强惠州的科创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这样的重大历史机遇下,惠州需要进一步改善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以便跟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和高端要素集聚惠州。

目前,惠州正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从站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的角度,对惠州进行着“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科学、超前的城市规划。

通过整合市域城市空间,推动城市资源要素、人文环境、综合交通、基础配套有机融合,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带动城市整体值提升。

大嘴掐指一算,惠州若是抓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良机,必有后福!

祝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