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哲学思考的一大主题,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界限和定义。他启发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疯癫,谁来确定疯癫与理智的界限。他回顾文明发展过程中,疯癫定义的变化,指出社会权力对个体日渐严格的管束,强行划出了正常与反常的界限。在福柯看来,疯癫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另类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柯的思想特别具有挑战性。他挑战社会所习以为常的规范、概念、判断,他关注人的极端体验,因为那里可能是人的精神探索从未涉入的领域。所以疯癫这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异常表现,就入了他的视野。在近代以来,人们把疯癫归入疾病的范畴。但福柯却认为这个归类太简单太武断,因为实行这个归类的是理性和科学,而自尼采以来,理性和科学自身就已经受到质疑。以一个其可靠性很可怀疑的标准,去衡量去判断什么是正常,什么是疯癫,这本身就有问题。在福柯那里,启蒙时代所张扬的理性权威,没有资格充当真理的裁判者。他要重新审视人类文明中疯癫这个现象的历史。他不是像一般人一样,把疯癫之人判定为一种精神疾病患者,扔在脑后或交给精神科医生,或关进疯人院。他要找出疯癫的意义,找出疯癫在人类精神领域中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田1533年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佩里戈尔地区。听友们可能还记得,拉波哀西也出生在这一地区,蒙田和他是老乡,也是最好的朋友 。蒙田的家,系属正像后结构主义哲学家乔治·巴塔耶所说:“疯癫是理性的反题。疯癫本身提出了自由主体的某种欲求,这种欲求不服从现实秩序,而只着眼于当下的处境”。1961年福柯跟随法国科学史权威康吉翰姆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的题目就是“疯癫史”。1964年,这篇论文的删节版出版,更名为《古典时代的疯癫史》,1965年出了英文版,题目为《疯癫与文明》。符号学大师罗兰·巴尔特对这部书的主题,有一个简要的说明:“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段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当作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现实的功能。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穿袍贵族,也就是那种并非血亲贵族,而是靠经商致富又担任政府公职后被封的贵族。蒙田的祖上是开鱼行又兼营葡萄酒,后来购买了蒙田城堡,所以后代改名蒙田。蒙田的父亲跟着弗朗索瓦一世参加意大利战争,在意大利期间,他饱览意大利的文化艺术,成为文艺复兴文化的狂热崇拜者。这一点对蒙田影响极大。听友们应该记得,我们讲过,文艺复兴就是人的觉醒。蒙田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有很独特的想法。他不要孩子成为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游荡纨绔,而要他学会简朴和知足常乐。所以蒙田刚一断奶,就被送到蒙田领地的一个伐木工家里去住,和底层民众生活在一起。三岁之后,父亲又把他接回家,专门请了一个不会讲法语的人教他拉丁文,所以蒙田一开始说的语言是拉丁文,他的教育完全是在一种自由状态下进行的。没有什么硬性规定,读书也是随兴趣所致。不过他眼前的书,全是希腊、罗马古典,普鲁塔克、西塞罗、塞涅卡、奥维德,是他最心爱的作家。这种不加强迫的教育,使他“拥有一颗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典时代的疯癫史》中,福柯开卷就引帕斯卡的一句话:“人类必然疯癫到这一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这话一下子就打破了社会中,人们惯常的理性与疯癫、正常人与疯子之间的界限。我们自以为正常,那是因为我们对社会规则循规蹈矩,我们每采取一个行动,都会不自觉地以该与不该来衡量。在哪些激情动荡的时刻,我们会自我克制,因为社会划定的准则、界限是不可逾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属于正常人,神经健全的人。为什么我们这么乖呢?因为社会规则背后是惩罚,我们惧怕惩罚,甚至没有法律惩罚时也有良心的惩罚。

我们会受良心的折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觉地和疯癫,和所谓不正常的行为划清了界限。但帕斯卡尔却认为,这种正常是疯癫的另一种形式。我们打个比方,你一贯谨小慎微,从不情感外露,拼命压抑住自己的激情,这些激情很可能极富有创造性,它可能光芒四射。有一天你和朋友在一起喝酒,你多喝了几杯,在美酒的作用下,你撕掉了平时矜持的面具,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话。你妙语连珠,把你内心平时压抑隐藏的激情宣泄出来,你可能会谈起你的热恋与失恋,你对国家政治的不满,你对专制暴政的仇恨,甚至包括你对父母的怨气。而你的朋友却疑惑地看着你,说你今天不正常啊,你疯啦。在帕斯卡尔看来,你那位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朋友,对你的表现所作的判断,才是一种真正疯癫的判断,因为他完全不体会生命的激情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疯癫与理性的界限是完全不明确的。用福柯最重视的尼采的话来说,“本能被历史学所驱逐,人们几乎被改造成为纯粹的抽象物和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柯接着又引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话,“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智健全”。也就是说,不能凭借判断别人是疯子,来证明自己是理智健全的。我们知道陀斯妥耶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白痴》,这种人物类型正是福柯分析的主要对象,因为他完全顺着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思路说,“我们不得不撰写一部有关这另一种形式的疯癫的历史。因为人们出于这种疯癫,用一种至高无上的理性所支配的行动,把自己的邻人禁闭起来,用一种非疯癫的冷酷语言,相互交流和相互承认”。福柯撰写的疯癫史,其实很像一部艺术史,因为唯在这个领域,疯癫与创造结合得最为完美。我们随手就可以举出一大串辉煌的名字,他们恰恰在被理性判定为疯癫时,创造了最伟大的作品。像大诗人荷尔德林,特拉克尔,画家梵高等等。除了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本人被判定为疯癫之外,还有更多的艺术形象,在疯癫的外表下展现着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