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尹传红看来,想象力跟创造力密切相关,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同时,想象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从狭隘的观点来看科幻。好的科幻作品的意义是能够激发青少年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和对未来的探索精神”

  □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郑超

  □ 法治周末记者 尹丽

科幻创作正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开来。

前不久,在北京市园博园举办的2019中国科幻大会上,“青少年科学普及和科幻创作”作为一个专题论坛设立。活动现场,科幻作家马传思、江波、超侠与4位高中生代表就“青少年投身科幻创作的热情与现状”进行对谈,通过相互提问来增进科幻作家与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多位与会专家认为,科幻创作能够唤起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同时也有助于青少年想象力的培养与提升。

作为教育部公示认可的面向中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之一,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至今已经举办六届。2019年,大赛初赛人数超过10万人,决赛人数近7000人。

一方面,科幻创作比赛等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加,另一方面,教育者们也有意地在课本、考试中增加科幻的比重。

在2018年高考全国卷中,一道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材料节选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同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为“写给2035年的自己”;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被收入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本……

  重点在“科”

尽管科幻作品对于青少年而言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但是在不少家长眼中,科幻小说不过是耽误孩子学习的“闲书”。

这也是一些科普工作者希望颠覆的观念。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科协)主办的蝌蚪五线谱科幻频道(以下简称蝌蚪科幻)编辑李晓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她和同事们投身的“科幻科普”事业,其实已经通过其名称向家长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科幻不是闲书”。

前不久,借着电视剧《庆余年》的热播,蝌蚪科幻通过一篇题为“从《庆余年》谈时间旅行及其悖论”的文章,向大众介绍穿越题材的科幻小说背后有何科学依据。“涉及到广义相对论、‘外祖父悖论’等。”李晓萍介绍。

有别于其他幻想类作品,科幻小说的重点在“科”。对此,青年科幻作家吕默默解释,科幻小说一般有一个科学的设定,无论这个设定多么超前,多么像“魔法”,都是以“立足现代科技,展望未来科技”为蓝本,不会是毫无逻辑的设定。

但科幻也不等同于科普。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曾质疑:“有人说科幻就必须得是很准确地传达科学知识,那科幻跟科普作品还有什么区别?”

在尹传红看来,想象力跟创造力密切相关,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同时,想象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从狭隘的观点来看科幻。好的科幻作品的意义是能够激发青少年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和对未来的探索精神。”

  “生活里来,生活里去”

“这是误会。只是想邀请您——世界上最后一个人类,上传进入全球意识之海,我们将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可你为什么要写成不完整的男人?还是你想做人类的上帝?但他老人家有没有性别?”

“解释起来有点复杂。”

这是吕默默创作的科幻小说《上帝的另一半》中的一段对话。

这部“走轻松路线”的短篇小说,在人工智能控制了网络的背景设置下,对“未来世界应该是何种模样”进行了探讨,在青少年读者中很受好评。

“小说很短,但是有‘脑洞’,而且有科普的内容。一个小读者读完,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小说给他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对于中小学生来说,2000字以下的微小说是比较受欢迎的,因为现在他们的课外阅读也多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经常应邀给小学生讲座的吕默默深谙小读者们的心态。

如今,坚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科幻作品的创作“门槛”。据李晓萍观察:“目前从事科幻写作的群体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作家越来越多了。”

例如,在与蝌蚪科幻合作的作家阵营中,青年科幻作家吕默默是微生物学博士;新锐科幻作家刘啸是计算机软件理论硕士;连续两年斩获“光年奖”(“光年奖”原创科幻小说大赛由蝌蚪五线谱网主办,旨在提供科幻竞技平台,发掘科幻新作家,提升人们对科幻的关注)短篇一等奖的杨晚晴是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凭借《火星孤儿》获奖无数的刘洋是凝聚态物理学博士。

“科幻作品一直是比较小众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科幻文学分社分社长高坤对法治周末记者说,“科幻题材在国内最近几年才热起来,正是因为不管是写科幻还是读科幻,都是有门槛的。”

很多科幻作家小时候就是科幻迷,有着读科幻的习惯。他们看的科幻作品多了,才会想去了解、钻研,乃至动笔创作,高坤介绍道。

而谈起如何把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幻作品写好,吕默默说:“很多编辑给我的建议是‘生活里来,生活里去’,要贴近孩子周围的环境。在小学这个阶段,听着没那么高雅的东西反而在孩子们中间流行起来很快。比如说,恐龙的粪便有一米多长这样的趣味知识,他们会很感兴趣”。

此外,吕默默认为,孩子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科幻作品的形式可以更丰富些,比如科幻漫画、小视频等。

如何产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幻作品并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科幻阅读是蝌蚪五线谱正在尝试的事情。李晓萍认为,蝌蚪科幻的优势在于其背靠百人专家团。“而且我们也在引导我们的科幻作家,让他们尝试科幻科普写作。”李晓萍介绍。

  帮助孩子“打开大脑”

既然科幻有门槛,那么更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就培养他们迈入门槛的能力和意识,高坤认为,从小就多阅读科幻科普作品,才能从小就形成“我认科学”的意识,培养发散思维。“这样他们长大以后才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把科学思维融入进去。”

在高坤看来,从提升素质方面来说,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其实并不多。除文学名著、科普作品之外,也许对孩子帮助最大的就是科幻作品。科幻其实是科学思维的延展,可以帮助孩子“打开大脑”。

“光年奖”科幻短篇入围作品的作者夜横秋(笔名)正是在初中时开始读科幻小说的。如今,他已经是一名大学生。

“我从初中开始关注科幻,启蒙作品是王晋康老师的《生死平衡》。当时看完觉得这种对虚构和未来的驾驭太吸引我了。”夜横秋回忆,尽管自己喜欢上了科幻小说,但当时其所在班级的老师很反对学生读科幻小说,“书都被老师没收撕掉了。”

夜横秋认为,阅读科幻小说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还让他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获得第七届光年奖短篇三等奖的青年科幻作家王宗穆也是从小就开始读科幻小说。

“上小学一年级时,科学普及课上老师的启发对我影响很大。”王宗穆很庆幸自己那时得到了家长支持和老师的引导。他说,科幻最大的作用就是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关注,乃至对科学产生兴趣,而且科幻作品能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科学的意义。

在2019年度“光年奖”的征稿过程中,李晓萍发现中学生投稿的占比增加了。有些学校甚至“组团投稿”——上海一所初中的一个班里就有20多名学生投了稿。

不论是从青少年阅读、创作科幻小说的热情上看,还是从阅读好的科幻作品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意义上看,李晓萍都认为,“正确培养和引导青少年阅读和创作科幻作品的时候到了”。

  科幻作家“青黄不接”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也是教育界呼吁好多年才实现的。‘科幻进校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中国的科学基础比较弱,应该从娃娃开始抓起,学科学,爱科学。让孩子们从小有科学的观念和理念,掌握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这是我们科学教育的初衷。”尹传红强调。

眼下,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科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些家长和老师对科幻小说还持有保守观念,认为阅读科幻小说不利于学习。同时,游戏、电影和抖音类短视频已经占据了青少年很大一部分空闲时间,留给课外阅读的时间少得可怜。李晓萍和蝌蚪科幻团队成员也在思考是否能够通过增加一些形式,比如制作漫画或者小视频产品,去满足小读者们的需要。

此外,对科幻小说进行筛选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来稿量大,工作量大。我们几位编辑把蝌蚪的上千篇作品都读了一遍,才选出几十篇适合孩子阅读的。”高坤说,目前科幻小说作品很多,但适合青少年读的需要“精挑细选”。

王宗穆同样认为给青少年读的科幻小说需要仔细甄别。他说,科幻的世界是复杂的,并不是所有科幻作品都适合青少年读,有一些作品甚至“很黑暗”,非常不适合青少年。而甄别和衡量哪些小说适合、哪些不适合是有难度的,很多家长正是对此不了解,才对科幻小说持保守态度。

在李晓萍眼中,年轻的科幻作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有些科幻作者尽管年轻,却已经笃定地把写科幻当作“一生的追求”。

由于培养一位科幻作家所需时间很长,李晓萍心有忧虑:“平台可能面临科幻作家‘青黄不接’的问题。”她说,推进“科幻进校园”,引导青少年进行科幻阅读与创作,也是出于“科幻作家储备断层”的担心。

“我们看到,一些高中生、大学生投来的稿子,文笔非常稚嫩。科幻写作不是只凭热情就行,得有一个系统化的引导,而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责编:高恒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