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的四周,布满了各路强敌:长江上游是居高临下的陈友谅、长江下游是偏居一隅的张士诚,东南方向是割据势力方国珍,南方是陈友定。好在方国珍、陈友定、张士诚这几个小霸主都没有多大雄心壮志,对朱元璋构不成多大威胁,但陈友谅却势力强大,不容小觑。对朱元璋来说,陈友谅的存在就是头顶的一柄利剑,让朱元璋如芒刺在背。

陈友谅于至正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360年)攻占了太平、采石,他以为应天已经是囊中之物,唾手可得,灭掉朱元璋根本就不是问题,便高枕无忧地在采石称帝,定国号为汉。

称帝不久,陈友谅就邀约张士诚夹击应天的朱元璋,打算灭掉朱元璋与张士诚平分朱元璋的领地。

朱元璋得到消息后,觉得形势严峻,就赶忙召集众将商量对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时间,大家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只有刘基临危不惧、正立不语。朱元璋便问他有何对策。刘基徐徐分析:如今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敌人非陈友谅莫属,朱元璋必须集中力量将其一举歼灭,以绝后患。从表面上看,陈友谅兵将众多最为强大,但他面临的问题是最多的。不说别的,单是他杀君自立一项,就必然导致众叛亲离,致使各股势力难以驾驭形成合力,所以,陈友谅应该只是一只纸老虎而已。

朱元璋认为刘基的判断有理有据,绝无不妥,于是便引诱陈友谅领军深入,计划将其全军歼灭。

朱元璋经过一番思量之后,心生一计:派一名部将修书一封,派人送与陈友谅。书信上说自己(朱元璋的部将)愿意作内应,配合陈友谅攻占应天。

因为这名部将原是陈友谅的老友,所以陈友谅便信以为真。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信心满满地率领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这时才发现情况不对,方知受骗上当。但陈友谅还未来得及调整部署,朱元璋的伏兵便铺天盖地地攻杀过来。

陈友谅的军队慌忙迎战,结果大乱大败。

朱元璋趁势强攻,顺利收太平,占信州、安庆。

陈友谅一败.涂地,无力招架,一路败逃九江。

第二年八月,朱元璋一路高歌猛进攻下安庆,兵峰直指陈友谅的老巢。陈友谅无力再战,仓皇逃往武昌。朱元璋乘势占领江西和湖.北东南部,可谓势如破竹、大获全胜。

至正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吕珍进攻安丰,朱元璋在得到急报之后,立即率领大军前往救援, 使小明王躲过一劫。

朱元璋率领大军驰援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当时是难得的反攻良机。如果错过,岂不是辜负了上天的美意,于是率兵进攻空虚的洪都。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领贰拾万大军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直奔洪都救援。围攻洪都的陈友谅见朱元璋来势凶猛,只得撤出围困洪都的大军,拼尽全力迎战朱元璋,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生死决战。

经过三十六天的鄱阳湖水战之后,朱元璋凭借火攻的正确抉择大获全胜。 陈友谅在这场大战中被乱箭射死,为朱元璋独霸九州让出了道路。

至正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64年)元旦,实力日益强大的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 因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后代史学家称张士诚的吴为东吴,朱元璋的吴为西吴。神州大地之上,一时之间,便有了两个吴。

至正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64年)三月,朱元璋攻克武昌,吞并了陈友谅。

毫无疑问,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曾经想瓜分朱元璋领地的张士诚。

西吴战东吴,最终只剩一个吴。